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那彦群 来源:科学时报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4 7:2:8
吴阶平:新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
 
□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 那彦群
 
吴阶平老师于2011年3月2日不幸逝世了,医学巨星陨落。悲痛万分之时,为了永久的纪念,谨以此文深切缅怀我的老师。
 
吴阶平194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7年,吴阶平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师从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创始人、1966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C.哈金斯教授。从此走上了泌尿外科之路。
 
1949年,吴阶平在北京大学医学院任外科副教授,开始建立泌尿外科。成为新中国泌尿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吴阶平在临床工作中,非常注意观察病人的病状表现和病况变化,工作精益求精。新中国成立初期,结核病人较多,一侧肾结核患者在切除病侧肾之后,可以靠另一侧正常肾存活,而如果患者双侧肾都患结核,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是被认为绝症的。吴阶平勤于思考,对一般所谓“双侧肾结核”的诊断产生怀疑,从1953年开始进行多方面的积极研究。
 
吴阶平应用肾穿刺的方法,从患者所谓无功能的肾中取得尿液,进行结核菌检查和肾盂造影,并对诊断为“双侧肾结核”晚期病人的尸体进行检查。根据大量资料和临床实例,他发现在诊断为双侧肾结核的患者中,约有15%实际是可以治疗的一侧肾结核、对侧肾积水,提出了“肾结核对侧肾积水”这一新概念。
 
在临床工作中把双肾结核与肾结核对侧肾积水区别开来,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他这一创见是泌尿外科学一项突破性进展,1954年初发表后,迅速得到了重视和广泛应用,使全国数以千计的病人得到挽救。
 
早期男性输精管结扎手术有时达不到避孕的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是在手术时其远端残留精子所致。吴阶平在1956~1957年间采取了改进措施,即在用手术切断输精管尚未结扎之前,向远段精道(即输精管、精囊、后尿道)注入少量杀灭精子的药物(如醋酸苯汞溶液)。此法简便可靠,1958年发表后,已在全国推广使用,对计划生育工作作出重大贡献。以上两项科研成果均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0年吴阶平遇到一例临床诊断为“嗜铬细胞瘤”的病情,而手术表明并无肿瘤,只发现髓质增生。他查遍内分泌学专著,或否认有这种疾病存在,或根本忽略这一情况。在文献资料中他查到4篇报告,其中提到6例与他所见的类似。他认为此症虽属罕见,但不容忽视。从1960~1976年的16年中,他收集到17个病例。在经历3个病例之后,他已能做到手术前即诊断为髓质增生。当时的化验条件不够完善,而且多数病例是“文革”期间收集的,但足以证明有这种疾病存在。为此他确定“肾上腺髓质增生”为一个独立疾病,卫生部授予他科技成果甲等奖。1979年美国《泌尿外科年鉴》选入了这篇英文报告,给予很高评价,国际医学界正式承认了吴阶平的这项创见。
 
20世纪60年代,吴阶平观察了清末宦官的前列腺,得到了人体雄性激素和前列腺关系的宝贵材料。80年代开始,吴阶平开始研究一侧肾切除后对侧肾的代偿性增长现象。
 
当肾病病人一侧发生病变的肾需要切除时,只要留存的另一侧肾属于正常,便认为肾切除对病人日后的劳动能力和寿命不会有什么影响。吴阶平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认为这种论断虽是一个指导原则,但临床实际并不如此简单。他观察到多数做过肾切除手术的人,劳动能力和寿命确实都不受影响,但也有少数人不然。关键在于留存肾是否有充分的代偿性生长。
 
吴阶平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又注意到肾切除时的年龄与后来留存肾能否充分代偿有明显关系。这属于泌尿外科的根本性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已有进行研究的愿望,80年代初期,实验条件已具备的时候,吴阶平即指导全国泌尿科专业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开始进行这项科研。他们用年轻和年老的大白鼠,在切除一侧肾后,观察两者的留存肾代偿性生长的差别。
 
所谓“代偿性生长”是依靠肾切除后血清中出现的“促肾生长因子”对肾细胞的影响而实现的。在实验过程中,分别培养年轻和年老的大白鼠的肾细胞,同时收集两者在肾切除后的血清。实验方法是分别用两种血清与两种肾细胞进行交错组合式培养(即A-a,A-b,B-a,B-b)。观察究竟是年轻、年老的肾细胞对同样血清有不同反应,还是血清不同而影响了年轻和年老的肾细胞反应。
 
通过反复多次实验,证实了年轻和年老的肾细胞对同样血清都有反应,但前者反应强得多;年轻和年老动物在肾切除后,血清中都有促肾生长因子,但年老的促进作用小得多;如果用年轻动物切除肾之后的血清与年老的肾细胞一起培养,就可以得到相当好的代偿性生长。在首次实验获得成功后,第二个博士研究生继续研究这个课题,直接用人体肾细胞和肾切除后的血清培养,也按年龄进行交错组合式培养,获得同样结论。这项科研工作既属基础性的应用研究,又直接与临床实际相关。
 
在学术上既有理论意义,又能应用于临床实际。这一特色反映了吴阶平几十年来医学科研工作的卓越贡献的现实意义。
 
吴阶平先生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泌尿外科医生,而且不遗余力地为发展中国泌尿外科事业努力奋斗。1963年他和施锡恩教授主编的《泌尿外科学》一书至今已改版4次,成为泌尿外科医生必备必读的参考书。1978年他在原北京医科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泌尿外科研究所,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研究中心。1980年《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创刊,他担任1~3届编辑部总编辑,至今该杂志已成为深受泌尿外科医生喜爱的专业刊物。1981年他倡导创建了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并担任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为学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0年8月以吴阶平名字命名的 “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在京落成,中心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设置208张病床,拥有国际上最大规模内镜模拟培训中心和3000平方米现代化科学研究中心,中心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国内外学术交流于一体的世界规模最大的泌尿外科医学中心。
 
吴阶平先生,新中国医学界一位重要人物,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艺术的服务赢得广泛尊重,如一座丰碑永载中华医学史册!
 
吴阶平老师,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科学时报》 (2011-3-4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