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2-28 6:42:42
“十一五”农业科技探索之路越走越宽广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丰硕成果的5年。面对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国际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等诸多不利因素,我国农业发展还是实现了连续5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好成绩。这一系列的成果离不开中国农业科技的大力支持。5年来,中国农业科技不断进行体制改革,落实重大科研项目,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大好形势下,农业科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杨雄年 中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
 
□杨雄年
 
“十一五”期间是中国农业科技进步最快的5年,是国家支持农业力度最强、农业发展形式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在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大好形势下,农业科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科技大丰收
 
农业科技的贡献率是在具体的技术突破和应用支撑之下实现的,“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52%,首次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有力地支撑并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农作物和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成果显著。经统计,“十一五”期间共培育新品种2500多个,其中包括超级稻、矮败小麦、双低油菜等新品种。超级稻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十一五”期间共累计推广4亿亩,增产粮食达到400亿斤。
 
动植物疫病防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小麦赤霉病及棉花的棉铃虫等方面的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病虫害防治技术、畜牧方面针对禽流感疫苗技术的研发等都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些突破性技术在保证粮食和农产品病虫害控制,保证增产和稳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在“十一五”期间发展速度最快。截至目前,农业耕、种、收的机械化普及程度综合起来已达到52%,这也是我们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尤其表现在小麦全程机械化、收割水稻机械化和插秧机械化等方面。在过去,农作物从收割到播种大概需要十多天的时间,现如今通过机械化的普及,将播种与整地技术结合在一起,最终将时间缩短为一周,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在将来需要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基础研究方面,水稻、家蚕组测序和基因组分析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高新技术方面,国家实施了转基因生物重大项目工程,尤其在转基因抗虫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共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品种26个,并在设计领域大面积推广,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的危害。在过去,转基因抗虫棉主要以国外品种为主,“十一五”期间,我们国家自主研究的品种已占据主导地位,转基因抗虫棉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占到了93%。同时,抗旱、耐盐碱等基因品种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并且筛选出具有经济应用价值的品种30多个,为高新技术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节地、节水、节药等节约化资源环境技术,包括环境友好型技术以及缓释肥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其中有些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生产当中,比如新能源技术方面的集合沼气、清洁生产等。技术的进展还表现在节本增效技术,比如地膜覆盖技术,以及设施里的配套技术,通过技术的集成,有效提高了作物产量,达到了稳产增产的显著效果。
 
农业实用技术经验丰富
 
“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取得大量新的实用技术。中国农业科技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进展,归纳起来大概有四方面的经验总结。
 
第一方面,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紧密结合。在过去,科技与经济、产业脱节是科技体制当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财政部与农业部共同实施产业技术体系和行业科技,借助这一契机,让效果在生产中检验,人才在实践中成长,将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使研究出的科技成果能马上用于生产,有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
 
科技与产品的多种结合方式达成了许多合作成果,比如在产业技术体系工作上,以品种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从产地到餐桌,从科研到市场,从生产到消费,按照这样一个产业链条来组织科研工作,有效解决了整个产业链条当中的具体问题。
 
第二方面,建立了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的稳定支持机制。现在的农业科研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周期比较长;第二是具有地域性。整个科技立项过程需要按照申请、论证、评价等一整套体系进行。
 
农业技术工作需要稳定、长期、连续地支持,所以整个政策制定过程及科研工作制定过程中,都需要稳定、持续的政策。通过从上而下择优的方法确定研发单位和研发人员,研发人员在生产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
 
第三方面,科技界的大联合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打破了过去部门、区域、行业的分割界限。在“十一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组织了649个单位,其中属于农业部直属系统的大概有66个,把中国科学院、综合性大学和地方科研单位等全国优势力量都集中起来,打破了过去部门封锁和区域之间的分割,“大联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四方面,在成果推广上作了许多的创新。在过去,创新工作、推广工作和直接使用的农民这三方面是脱节的,“十一五”期间,我们把这些链条结合起来,将科技创新的专家、科技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农民连成一条线,将创新工作、推广工作、示范工作串在一起,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与县、乡农机院有效地配合在一起,素质比较高的农民和示范户组织在一起,通过他们把优秀的示范样本让周边的农民学习借鉴,建立快速的技术传播通道。让技术人员直接到田,科技成果直接到作物,直接解决生产问题,这也是“十一五”期间非常好的经验总结。
 
加大力度推动农技推广工作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三年之内健全基层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虽然整个农技推广建设了从专家、技术人员的一套体系,但是基层推广力量还是非常薄弱的。农业部也高度重视,同时与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与中编办一起联合下发了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意见,把3年内计划完成的任务具体分解到目标、进度,指导地方开展具体工作。
 
二是与财政部开展了800个示范县的建设,对每个县给予一定的中央财政补助,主要用于技术人员下乡所必要的交通费,示范基地建设以及科技示范户建设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三是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起启动了乡镇农技推广站的条件能力建设。去年共启动了815个乡镇,同时在全国启动大规模的农技人员培训活动,把乡镇农技人员请出来到大学、科研单位进行异地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在学历方面培育了推广硕士,通过知识的提升和积累从而提高工作水平。
 
通过这样的措施,我们的推广速度不断加快。到目前为止,已完成改革的县达到1826个,占到全国农业县的70%左右。在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情况下,农业技术人员及时采取技术措施,最终保证了粮食连续7年的增产,农业技术推广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是作者做客中国网,讲述“十一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成果与经验,根据访谈内容整理而成。整理:李惠钰)
 
《科学时报》 (2011-2-28 B3 视界·观察)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