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金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2-23 22:3:58
北极的美国硬汉

 
《零度以下五十年》,[美]查尔斯·布洛瓦著,姜德鹏译,作家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金涛
 
《零度以下五十年》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差不多整整十年了,最近翻出重读,感触良多。
 
本书作者查尔斯·布洛瓦(1863~1945)生于纽约,是美国早期在北极地区闯荡的硬汉。那时北冰洋捕鲸业带来的丰厚利润吸引了许多商人和船长,他们冒着恶劣天气、风暴和海冰围困的风险,劈波斩浪,前往阿拉斯加沿岸,参与捕鲸,与当地土著爱斯基摩人做皮货交易。查尔斯·布洛瓦年轻时在远洋船上当水手。20岁那年,参加一支煤矿勘探队首次进入北极,从此这个曾经梦想去热带非洲的白人青年,迷恋上了寒冷的北极冰原。除了短暂离开之外,他把一生献给了北极地区,一直居住在阿拉斯加的巴罗角,娶当地土著人为妻,生儿育女,开创事业。他既是一位探险家、捕鲸者、猎人、商人,又是美国政府在爱斯基摩社区的代表。他的身上既有早期拓荒者的勇敢、无畏的闯劲,又具有善良、正直、热心助人的品质,这是难能可贵的。
 
多年来,他一方面热忱地帮助遇险的船员水手,为他们提供食宿,协助他们平安返回,救了不少人;同时也为引导爱斯基摩人走上文明之路,促进土著人社区的繁荣作出过贡献,被当地人誉为“北极之王”,为此受到政府嘉奖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接见。正如美国著名探险家和人种学家维赫加拉姆·斯蒂芬森在序言中所说:“在过去的五十八年中,在位于北极圈以北大约五百三十一公里的地方,他一直敞开大门,迎接来自各方的人士。”
 
《零度以下五十年》虽然写的是个人的经历,却反映了美国阿拉斯加北极地区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以及一个过去鲜为人知的民族的兴衰。长期与爱斯基摩人朝夕相处,使作者有可能真实地了解生活在冰雪世界的狩猎民族。在工业文明尚未侵入原始的部落之前,他们的生活及风俗,他们的捕鲸方式、捕杀驯鹿、海豹、北极熊的传奇生活,他们搭建的雪屋、制作的皮艇和御寒的皮衣皮裤皮靴,爱斯基摩人的巫术、禁忌和体育、文化活动,以及他们的婚姻、家庭和原始宗教等。这些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很久以来鲜为人知,据最近探访归来的人披露,近几十年来,西方生活方式的渗透,极大地改变了土著人的生活和观念,查尔斯·布洛瓦笔下的北极地区,如今也面目全非了。这也更加凸显出这本著作的学术与历史价值。除此之外,作者的亲身经历,也提供了当年的捕鲸船或运输船,从旧金山出发,经过白令海峡前往北极地区的艰难航程。上个世纪初,人类对北极的探险,挪威著名探险家阿蒙森的北极航行,以及随后驾飞艇飞往北极点,另一位飞行家威尔金斯开辟北极新航线的一次次努力,作为亲历者,书中也有生动的记载。
 
《零度以下五十年》对北极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也有很真实很生动的记载。书中提到数以万计的旅鼠大规模迁移,当它们从冰崖或浮冰上穿过时,前仆后继地跃入冰海,以至海面漂浮大量尸体的情景。书中还写到一个爱斯基摩猎人打死一头北极熊母熊,剥了它的皮,准备去抓另外两头小熊仔,不料,“小熊一见他靠近就跑开,但并不逃走。于是,他就等着,找机会下手。两头小熊在一旁转来转去,最后,放大胆子,朝放在冰上的熊皮靠近。过了一会儿,它们开始在皮上嗅来嗅去,寻找妈妈的奶头。它们没有吸到奶,便安静馈伏在熊皮上休息。当他拖着熊皮开始回家时,两头小熊跟在后面,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当它们走累了时,就蜷伏在它们母亲的皮上,一起被拖着走……”这些震撼人心的镜头,是对人类滥杀野生动物最有力的控诉。
 
当年白人的船只到北极捕鲸,与爱斯基摩人捕鲸的目的是不同的,后者是为了吃,鲸肉鲸脂是土著人的美食,现在也如此。但白人捕鲸,是为了穿,主要是获取鲸须(生长在须鲸类口腔中的巨大角质薄片,柔韧不易折断,用以滤取水中的小虾、小鱼等为食物)。书中写道:“多年以来,鲸须的主要用途是制作女人的束腰,但是,如今妇女不再流行束腰了。而且,那些还在生产女人束腰的工厂,也不再用鲸须做材料了……”由于妇女时装的巨大变化,大约在1908年,鲸须从昂贵的抢手货变成无人问津的废物,从而导致捕鲸业的垮台。当然,这对于鲸的保护,是个好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译者姜德鹏是浙江电视台的资深编导,也是我国最早赴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拍摄地球“三极”电视片的制片人。据《译后记》,姜德鹏一行于1994年到达美国阿拉斯加的巴罗拍摄电视片,他的爱斯基摩人向导恰巧是已知的查尔斯·布洛瓦的孙子,并且沿袭了祖父的姓名。他将中国客人带到查尔斯·布洛瓦墓地,并赠送了英文版的《零度以下五十年》。这一段特殊的因缘,促成了毕业于山东大学英语系的姜德鹏决定将该书译为中文,使查尔斯·布洛瓦传奇的一生为更多的中国人所知。
 
我的这本《零度以下五十年》便是译者所赠。
 
《科学时报》 (2011-2-24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