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陈辽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2-23 22:3:58
“感动中国”的美裔华籍专家马海德

 
《我的丈夫马海德》,苏菲著,马海德基金会2011年1月出版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2009年,美裔华籍专家马海德(1910~1988)被评为“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一个美国专家怎么加入了中国国籍?他又如何感动中国?阅读了最近出版的苏菲的传记作品《我的丈夫马海德》之后,我解开了心头的疑问。
 
□陈辽
 
中国名字马海德的来历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的一个炼钢工人家庭。其父亲祖籍黎巴嫩,阿拉伯人。1933年,海德姆在瑞士日内瓦医科大学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与另外两位青年医生一起来到中国,进行热带病的考察。一年多后,那两位医生回去了,海德姆却留在中国。他深深感到,当时中国的社会弊病要比人体疾病严重得多。这种社会弊病是他所无法疗治的,但他还想再看看这个社会将怎样发展下去,看看那些不堪忍受的现象在中国能延续多久。
 
在美国著名女作家史沫特莱、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等人的影响下,海德姆开始学习《共产党宣言》和《雇佣劳动与资本》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他得知,中国有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红色根据地”开创了一片新天地。经人介绍,他结识了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他对革命的同情与热情,取得了宋庆龄的信任。1935年9月,宋庆龄把海德姆约到她的寓所,向他交代了一项重要任务:“明天晚上有两位非常重要的朋友去莫斯科,麻烦你亲自开车送他们上船。”海德姆勇敢、机智地完成了这一嘱托,一直把两位行人送到船上安顿好,确定两人安全无虞后,才告辞下船。回到他自己的诊所不久,他接到宋庆龄打来的感谢电话,称赞他做了件大好事。后来得知,他送走的两位客人之一,就是其后成为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陈云。当时,陈云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长征途中受中央派遣,前往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正是陈云的如实汇报,促使共产国际其后对毛泽东的支持和对中共中央的支持。海德姆为中国革命立了一功。
 
1936年5月底,毛泽东、周恩来请宋庆龄帮助邀请“一位可以信赖的外国记者”和一位外国医生到陕北苏区访问,让他们了解中共的抗日主张,帮助改善根据地的医疗条件。宋庆龄安排斯诺和海德姆前往。两人到达陕北后,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事实上,他俩是毛泽东成为中共领袖后最早接见的外宾。斯诺后来写了震动中外的《西行漫记》。海德姆则写了一份《苏区医疗卫生工作考察报告》,该报告受到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的高度评价。当周恩来得知海德姆祖先是阿拉伯人后,向海德姆提议说:“(陕甘宁)回族地区姓马的人比较多,你就自称马海德吧!”从此,海德姆就有了中国名字马海德,马海德的名字逐渐为陕甘宁地区干部和人民群众所知晓。
 
对建立和发展解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
 
1936年10月中旬,马海德决定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2年后的1948年,毛泽东主席在西柏坡说过:“马海德是在根据地中共党员、红军战士损失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下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对马海德作出了罕有的好评。马海德加入红军后,党中央、毛泽东任命马海德这位美国医学博士为“中央红军卫生总顾问”,标志着他正式成为红军队伍中的一员。1937年2月10日,马海德经申请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以美国专家的身份参加红军,参加中国共产党,这在中国人民军队军史和中共党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新鲜事。
 
马海德自成为“中央红军卫生总顾问”后,切实负起了中共中央领导同志保健医生的责任。他担心毛主席过度疲劳,影响健康,就想方设法来调节毛主席的紧张神经,比如拉着毛主席打乒乓球。毛主席患有轻度关节炎,他便和毛主席一起散步,让毛主席多活动活动关节。周恩来曾经从马背上摔下来,右胳膊粉碎性骨折。由于边区没有X光透视设备,马海德与柯棣华大夫两人只能凭着感觉和经验给周恩来做接骨手术。在周恩来骨头长好后,才发现其右臂再也不能自由弯曲了,只能在一定角度内活动。后来的很多年里,每当马海德在电视里看到周总理的时候,心中都不由得对当年接骨手术不甚理想而感到遗憾。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身患多种疾病,马海德经常抽时间给他做体检。有几次,王稼祥发高烧。马海德就守在他身边,给他及时打针服药做冷敷,一直等到王稼祥退烧才离开。马海德对延安五老(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林伯渠和谢觉哉)的健康尤为关心,定期给他们检查身体。马海德不只是给中央首长做保健医生,还坚持为延安地区广大军民治病。据有病案可查的记录,仅在1944年到1947年期间,马海德在延安地区诊治的伤病员就达到了4万多人次。
 
是马海德筹建了陕甘宁边区医院,为发展八路军和红色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是马海德,在白求恩大夫不幸逝世后,作为白求恩的好友于1939年11月15日写了《我认识的诺尔曼·白求恩》,此文1940年2月15日发表在香港《新闻通讯》第13期上。这是最早在海外媒体上宣传白求恩事迹的一篇文章。还是马海德,和中央军委卫生部的领导共同商量后,建立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其下先后发展了8所中心医院,24所分院,形成了总计拥有11800张病床的医疗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海德对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位正式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马海德不仅是医疗专家,还是一位人民外交家。多年来,他参与了大量外事工作。由于英语是其母语,他又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因此,他不仅做过新华社对外广播节目的主持人,还先后参与接待来延安支持抗日的德国医生、印度医生、加拿大医生以及国际新闻代表团,向他们介绍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情况。1944年7月,驻华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派了一个美军观察组来到延安,中央决定由马海德和黄华两人担任美军观察组的顾问。观察组成员十分欣赏马海德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的作风。马海德一直鼓励观察组成员到处走走看看,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由美国、中共和国民党三方代表参加的军调处执行部在北京成立,马海德与罗瑞卿、宋时轮、李克农、黄华、柯柏年、荣高棠等人参加了执行部的工作。每当马海德有机会和美国代表团的成员在一起时,他便会对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多年来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告诉他们抗战胜利后的中国人民多么渴望和平,以及中共为了争取和平、制止内战作出了怎样的努力。在此工作期间,他还陪同安娜·路易丝·斯特朗女士飞往延安访问毛主席。正是在这次访问中,毛主席作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内战爆发后,我方人员从延安大撤退。马海德被任命为中央后勤部撤离队伍的指挥员之一。在这段日子里,他把所有精力放到队伍的行军安全上,睡眠时间很少。稍有一点喘息之机,他往往就会昏昏睡去。1948年5月,马海德终于把这支撤离队伍带到了中央后方委员会的所在地——山西临县三交镇双塔村。
 
1949年10月1日,马海德登上天安门城楼,出席了开国大典。随即,他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周恩来在延安时曾承诺说,在建立新中国后,可以让马海德入中国籍。现在,周总理兑现了这一承诺,亲自在马海德的国籍证明上签了字。于是,马海德成为第一位正式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成为中国人后,马海德只享受中国高级干部的待遇,比之后来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待遇要差很多,但马海德不以为意,为自己成为国家干部而自豪。
 
“感动中国”的大爱
 
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他带领防治性病的医疗队走遍了全国各地,终于取得了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消灭性病的震惊世界的成就”;二是“由于他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国在麻风病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国麻风病患者大大减少,不少县、市已基本上消灭了麻风病”。(黄华,《马海德——一位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和我们时代的杰出人物》,《我的丈夫马海德》之《序》)单是这两件大事,就足以使马海德在新中国医疗卫生史册上奠定其不朽地位!因此,他获得了美国、印度、黎巴嫩等国颁发的医学奖和国家勋章等。
 
尽管马海德对中国革命事业赤胆忠心,但在延安整风期间,康生策划、组织的所谓“抢救运动”中,仍然要他“坦白交代”。运动结束后,马海德的档案上写入“特嫌”二字。“文革”中,一些人批斗马海德的妻子苏菲,其主要目的是整倒马海德。这帮人抄了马海德的家,企图找到他的“罪证”。直到1978年,卫生部党委终于以充分的证据,彻底否定了康生强加在他身上的一切不实之词,对马海德作出了“历史清白”的结论。马海德在得知长达30多年的冤案终于昭雪后,只是坚定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一直就相信我们的党,迟早会把一切问题都搞清楚。”1983年,中共中央举行了“纪念马海德来华五十年”招待会,与会的邓小平同志亲切地握着马海德的手,一字一字地对他说:“五十年,不容易呀!”
 
美裔华籍专家马海德就是如此“感动中国”的。
 
本书作者苏菲(1920~ )也是位传奇人物。她本名周素珍,出生于浙江定海的名门望族。在上海读中学时,她就加入了“左联”领导下的艺术供应社。15岁饰演电影《海葬》里的小姑娘角色,获得好评。后来,她参加了抗日救国援助队,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一路来到昆明。1939年10月,她进入延安参加革命。1940年与马海德结婚,从此一直在陕北根据地参与革命工作。1948年北平解放,她参与接收了原国民党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制片厂演员组。“文革”中她备受迫害,经周总理干预,才得以解脱。
 
这部作品真实、平实地记叙了马海德的一生,除了写马海德的业绩与思想品德外,着墨更多的是作为普通人的马海德的美好人性和人情味。马海德在美国家庭里是好儿子、好兄长,在中国家庭里是好丈夫、好父亲、好祖父、好外公。他开朗乐观,事父母至孝,对弟妹关爱。1976年,马海德确诊得了前列腺癌后,苏菲悉心照顾丈夫多年。马海德逝世后,她延续着丈夫的未竟事业,担任马海德基金会会长,该基金会的宗旨是奖励在麻风病诊治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医务工作者。她以多年时间写成的《我的丈夫马海德》是一部生动、实际的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统一的鲜活教材。阅读这部作品,能够获得提升思想境界的巨大精神力量。马海德感动了中国,《我的丈夫马海德》也将感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科学时报》 (2011-2-24 B2 科学 文化)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