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彭梅蕾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2-21 22:15:0
风雨百年路:三起三落 五次播迁

 


 
□彭梅蕾
 
校园小路纵横交错,蜿蜒曲折,如一曲婉转悠长的民谣淡然而不失温情地向我们叙述着百年暨南的沧桑过往。暨南大学的每一条道路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名字,金陵路、真如路、建阳路……据说当年广州复办时,曾在全校征集路名,最后采纳了一位教师的建议,以学校迁徙历程中的地名为学校路名。
 
漫漫百年风雨征程,暨南大学经历了三起三落,五次播迁,每一次顿挫所遭遇的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但她如一只不死的凤凰,在烈火与血泪中重生,在暴风雨中振翅高飞。
 
暨南大学在一路收获的同时,也丢失了许多,在南京、上海真如、福建建阳等旧地,已难寻找到当年暨南大学(学堂)的踪迹,只有这一条条校园小路在时时提醒我们那段烽火战乱中传承薪火的光荣岁月。
 
从南京到上海
 
1907年3月23日,暨南学堂正式开学,郑洪年为首任堂长。创办后发展非常快,规模一再扩大,以至后来两江总督端方只能将学堂定额为500人。然而动荡的国内政治形势打断了暨南学堂的发展。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师生星散,学堂停办。
 
辛亥革命后,由于暨南学堂停办,归国侨生只得分散在上海、北京、福建等地求学。随着归国侨生的增多,分散就学的缺点日益突出,这促使人们关注暨南学堂的复办。经过黄炎培等人近半年的筹备,1918年3月1日,暨南学校补习科正式开课,中辍6年之久的暨南事业重新开始了,正式更名为“国立暨南学校”,相比最初的暨南学堂,此时的办学思想更为开明和实际。学校不仅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着力培养思想品德。
 
1923年暨大迁址上海真如后迅猛发展,真如校区很快超越南京而成为本部了。此时独自创办国立暨南商科大学,是我国国家创办华侨高等教育的开端。1927年教育部批准将暨南学校改组、升格为暨南大学。暨南吸引了大量的名师硕儒前来执教。世界各地的华侨子弟和国内英才,纷纷前来真如就学,享受着高质量的知识教育和品德熏染。暨南大学是当时建立较早的少数的著名国立大学之一。
 
烽火战乱中的光荣岁月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事发生,暨南大学真如校区地处战区,在战火中夷为瓦砾场。学校奉令迁入上海公共租界继续办学,时间长达4年多之久。为了到更安全的地方办学,曾拟将暨大迁到南昌、昆明等地,因战局骤变而被迫中止。
 
1940年3月30日,汪伪“南京国民政府”粉墨登场,伪上海市政府通知沪上各校停课以示“庆祝”。暨南师生群情激愤,要求学校坚决抵制汪伪的决定。何炳松校长在校内会议上义正词严地说:“当前大局,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态度是‘汉曹不两立,忠奸不并存!’”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会议一致通过决议:进行抵制,不予理睬。
 
从1937年8月至1941年12月的4年多时间里,暨大教师绝大多数洁身自好,于大是大非问题上爱憎分明,恪守华夏子孙的民族立场和道德原则。身处“孤岛”,生活清苦,环境险恶,但教师们对青年的热情爱护,关心青年的学识与人格的成长是暨大当时十分普遍的现象。他们中的不少人已是成绩斐然的著名学者,在各自的领域里久负盛名,完全可以转往大后方,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从事学术研究,但为了与敌伪争夺青年,为民族多造有用之才,宁可自己担负着生命的风险,忍受着贫穷的煎熬,留在“孤岛”,留在暨大,授业解惑,言传身教,为民族多培养一个人才,为高等华侨学府保存一丝血脉。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一天,暨大经济学会召开座谈会,已知租界即不可保的何炳松校长对众多学生说:时局很紧,你们能走的,要到大后方去读书,不能在沦陷区当汉奸。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一段话,铭刻于暨南大学百年史上,也铭刻于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上,字字句句,揪人肺腑。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这天凌晨,日军的坦克隆隆地开进上海租界,炮击黄浦江上的英美军舰。一艘英国炮舰被击沉,一艘美国炮舰投降。被击沉的英舰上的士兵们游水上岸时,遭日军机枪扫射,纷纷死在水里。“孤岛”这块弹丸之地,终于落入敌手。
 
这天早晨,学校举行会议,作出了悲壮而坚毅的决定:“当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何炳松校长含泪向教师们宣布后,大家分头准备上课。上课铃如往日一样响了,学生们如往日一样坐在了课座上。教师们宣布了学校的决定,学生们脸上呈现出坚毅的神色,静静地坐着,听老师在讲台上严肃而镇静地讲授“最后一课”。
 
当第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暨南大学宣布停课,上海暨南大学就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941年12月8日日军攻入租界,学校在上海“孤岛”上完最后一课,即组织师生南迁福建建阳。建阳虽地理位置偏僻,但学校崇尚开明办学、自由研究,以及何炳松校长的学者风度,吸引了许多著名学者到暨大任教。尽管战时环境恶劣,办学条件艰苦,但暨大教学制度健全,教学管理严格,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立不久的东南联大此时并入暨大。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计划将暨南大学永久校址定在南京,因原上海真如校舍已化为灰烬,根本没法用。故暨大返沪仅为暂时之计。1946年6月,暨南大学返沪之后,经过各方努力已成为一所学科设置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然而受内战影响,经费有限,永久校舍经年无着,所遭受之困难,远非他校可比。加之政局动荡,风潮迭起,办学环境每况愈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军管会接管了暨大。8月20日,军管会令暨大合并于复旦大学等院校并对暨大复课作出了安排。校务委员会从1950年秋季起着手拟订侨教计划和新暨大的复课准备。1950年12月,华东教育部饬令暨大从速拟订迁校南京计划。嗣后因种种原因,迁校之举胎死腹中。1951年3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暨南大学处理问题座谈会,与会者共同议决了暨南大学处理方案草案。6月4日,教育部正式宣布暨南大学暂时停办。
 
在广州进入发展新时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恢复暨南大学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在广东这样一个接近港澳、海外华侨众多的地方,把暨南大学在广州复办起来,对团结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培育他们的后代,有深远的影响和作用。”1958年2月22日暨南大学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筹备工作,终于使暨南大学于9月24日正式开学,陶铸任校长。重建后的暨南大学,是一所直属广东省领导的,以工科为主、兼顾文科的大学。招生对象主要是海外华侨子弟和港澳同胞子弟。经过不到10年时间的努力,暨南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文理科综合性大学。
 
1966年“文革”开始,暨南大学全校陷于一片混乱。暨大这所华侨高等学府从1966年至1977年停止招生长达12年,这也是暨南大学校史上的第三次停办。
 
因“文革”停办12年后,中央于1978年春决定恢复暨南大学。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备,暨南大学于当年10月16日招生开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元帅亲笔为暨南大学题写校名,从精神上给了暨南大学莫大的鼓励。复办后的暨南大学是一所文、理、医多科性综合大学,“以招收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台湾籍青年学生为主,同时也要招收少部分国内的学生(以国内的归侨和侨眷的子女为主)”。从此,暨南大学进入了发展新时期。学校现系全国“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综合实力列全国高校50名左右。
 
《科学时报》 (2011-2-22 B4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