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蔡美儿一部传记作品《虎妈战歌》的出版,旋即在中美两国引发了关于中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大讨论,其争论的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几乎令所有人都始料不及。那么,这部作品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引发中美两国社会各界交锋的焦点在哪里?这部作品对中国的教育又该有怎样的启示?我们不妨来探寻一下——
□郭英剑
2011年刚刚到来的第8天,美国《华尔街日报》以《为什么中国母亲更胜一筹》为题,选登了刚刚出版的《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这部书的一些片段。毫不夸张地说,在美国这样的西方大国,这应该称得上是第一次有人公开为中国式的家庭教育高唱“赞歌”。可能读者都没有料到,正是这个片段,在几天之内,迅速地在美国各种媒体包括报刊、网络、电视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借助于互联网,这部书的介绍及节选也很快传入中国大陆,几乎是同步地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蔡美儿:一鸣惊人的耶鲁华裔教授
这部书所以迅速地在中国引起关注,是因为这部书的作者具有中国血统,而且是世界名校耶鲁大学的法学教授。
蔡美儿(Amy Chua)现年48岁,其祖辈是福建人,后来移民菲律宾。其父聪明好学,有数学天分,移民美国后,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蔡美儿是家中四姊妹中的老大,于1984年以最优荣誉毕业生毕业于哈佛大学,1987年以荣誉毕业生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她在校时曾是《哈佛法律评论》执行主编。蔡美儿是法学领域中的知名学者,其丈夫鲁本菲尔德是犹太裔美国人,同样为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
蔡美儿夫妇两人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索菲亚现年18岁,小女儿露露现年14岁。大女儿早年学习钢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小女儿自幼学习小提琴,后来兴趣转向网球。两人都曾参加多项音乐比赛并获得过各种奖项。
蔡美儿在书中介绍说,这本书“是关于一个母亲、两个女儿、两条狗的故事。也是有关莫扎特和门德尔松,钢琴和小提琴,以及我们怎样走入卡内基大厅演奏的故事。或者应该说,这是一个中国家长如何比西方家长更加出色地养育孩子的故事”。同时,作者也承认,这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一场尖锐的交锋”。
《华尔街日报》刊出《虎妈战歌》的选段后,马上就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该报的网页上,在几天之内就有了5000条评论,在脸谱(Facebook)上则很快有了将近10万条评论。
真实的“中国式”育儿细节震惊美国
《虎妈战歌》这本书总的来说就是一个母亲和两个女儿的故事,就是母亲如何培养女儿成长的故事。那么,《为什么中国母亲更胜一筹》究竟刊登了哪些内容,不等人们去看完整部书,就引发了如此广泛的争论呢?
首先,应该是“中国母亲更胜一筹”这一判断式的标题。虽然原题用的是疑问句,但让所有人都明白,标题省略了“比美国母亲”,如果恢复一下原句,那它的判断句就应该是“中国母亲‘比美国母亲’更胜一筹”。如果对近百年中美教育理念的沟通与交流稍有了解的话,任何一个人下这样的定论,即便不说是惊世骇俗,那也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了一颗巨石,引起的不仅仅是涟漪,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次,其中透露出的诸多被作者称为“中国式”的育儿理念,真实得令人惊讶。比如,母亲为自己的孩子制定了很多的规定,类似于中国常说的“几不准”,包括:不准夜不归宿、不准交友、不准参加学校的娱乐活动、不准抱怨无法参加学校的娱乐活动、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不准有科目成绩低于A、除了体育与戏剧课外的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不准练习钢琴与小提琴之外的任何乐器、不准不练习钢琴与小提琴等。
再次,作者从自己的育儿理念出发,总结出的中西家庭教育理念之不同,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争议。比如,作者认为,中西家庭教育理念有三大不同:第一,西方家长极为关注孩子的自尊心或者说是孩子的心理,但中国家长则不然,更关心孩子的学习,并且相信只要加紧督促孩子努力,孩子就会成功;第二,中国家长可能因为受儒家的影响,相信自己的孩子应该绝对服从自己,具体表现就是要听话和让他们感到骄傲。但西方家长则认为,孩子是孩子,家长是家长,家长应该为孩子负责这没错,但不能越俎代庖,孩子还是应该更多地为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家长唯命是从;第三,中国家长总是相信自己比自己的孩子更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因此总是把自己的欲望和喜好凌驾于孩子的欲望和喜好之上。但西方家长则不同。中西家庭教育理念差异巨大,像这样的分析和结论引起争论和辩论在所难免。
最后,作者将其教育理念付诸实施的过程及其细节,震惊了美国社会,在很多人看来甚至是无法容忍的。比如,有一次,作者的大女儿索菲亚对她表现出了大不敬,做母亲的就大声呵斥女儿为“垃圾”。这在作者看来,虽然不好但也无妨。但是,当她在出席一个晚宴讲述这件事的时候,立刻就受到了大家的排斥。其中一位客人听后为孩子伤心落泪并愤而离席。由这个作者所叙述的故事,我们就可以想见普通美国人对她其他故事的反应了。
何谓“中”,何谓“西”?
谈论“中”、“西”,自然要对其作出定义。蔡美儿在书中说,她是在“很宽泛的”意义上使用“中国妈妈”和“西方父母”这两个概念的。因为“中国妈妈”在家教上的所作所为,在她所认识的一些韩国裔、印度裔、牙买加裔、爱尔兰裔和加纳裔家长身上同样能够看到。而很多中国血统的妈妈们,特别是那些出生在西方的母亲,并不能被称为是“中国妈妈”。而“西方父母”同样也是各式各样的,不能一概而论。
由此,笔者认为,蔡美儿使用的这两个概念,严格来讲,应该译为“中国式妈妈”和“西方式父母”可能更为准确一些,也更能代表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非常值得深思的是,随着《虎妈战歌》争论的深入进行,对蔡美儿教育孩子的理念,特别是其家教的过程的批评和质疑之声越来越多,负面评价也越来越多,而这种否定性的评价不仅来自美国及其西方社会,也来自美国及其西方国家的华裔社区,还有来自美国大洋彼岸的中国大陆。
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与书中所披露的一些细节不无关系。除了当孩子不肯练琴时她就威胁孩子要把所有的玩具都扔掉,而且不让她洗澡等等这样一些比较小的事件外,还有一些细节值得引起关注。比如,第一个细节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下午(书中描述说那天是“当年最寒冷的几天之一”),蔡美儿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就想教她还不到三岁的小女儿露露学弹钢琴,但遭到了女儿的拒绝。为了下决心让女儿成为一个听话的女儿,她不管不顾孩子的哭闹,坚持要她按照自己的命令行事。她对孩子说道:“如果你不听妈妈的,你就不能待在屋里。你说,你到底是准备做个好孩子呢还是想到外面去?”孩子不听她的,就走到了门外,而孩子当时身上的衣服少得可怜!第二个细节,当作者有一次过生日时,孩子们随手所做的一个纸叠的生日礼物被她当面扔掉,还受到了她的呵斥:“我每天为你们操劳,你们生日的时候,提前几个月我就开始准备礼物。现在轮到我了,你们却这么来应付我。我应该得到更好的礼物。”此后,孩子们准备了更好的礼物,这件事才算过去。
客观来说,像上述第一例那样较为极端的事件,在美国这样的西方国家,人们是很难容忍的,这可能是作者最为人们所诟病的例子之一了。因此,就连作者本人也承认,她看到孩子这样,不得不改变策略,想尽一切办法哄孩子进屋,否则孩子就会冻坏了,而自己也会因此而坐牢。
“幸福”与“成功”,哪个更重要?
若一言以蔽之,无论在美国,还是在美的华裔,抑或是在中国,大家的批评和质疑之声最为集中的一点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所关注的应该是孩子的幸福还是成功。
这个问题看似抽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非常具体。就家长而言,也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人,还是把孩子培养成“才”的问题。就蔡美儿的理论而言,她认同中国式的教育理念,那就是要把孩子的学习及其获得成功看得更为重要一些。在蔡美儿看来,中国式父母都认为,除非孩子擅长什么,否则就谈不上好玩儿,但要擅长,那就得努力学习,但孩子们都是不愿学习的,那应该怎么办呢?这就要依靠家长的监督和督促了。因此,这个时候也就顾不上孩子的爱好和感受了。在她看来,西方式家长总是轻而易举地放弃。只要孩子不乐意,他们就表示同意。
但这样的观点,在西方无疑是不能令人接受的。因为幸福不仅是人首要应该考虑的,而且也是终极应该考虑的因素。
就在前不久,英国BBC记者采访蔡美儿,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当她侃侃而谈时,记者问道:“在你的书中,最缺乏的一个词汇是‘幸福’,你谈了很多孩子所取得的成就,也谈到了孩子们的坚强的意志等等,但你却从来没有说过,怎么让自己的孩子感到幸福?”蔡美儿的回答是:“如果你非要让我在‘幸福’、‘成就’或者‘成功’之间来选择,那我觉得‘幸福’居于第二位。”这话令采访的记者大为震惊,不禁惊呼:“真的吗?真难以置信!”
在美国华裔社区,我们可以看到太多的人都在批评蔡美儿的理论和做法,甚至有华裔发起抵制购买《虎妈战歌》的活动,以抗议她用自己错误的理论和实践,强化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理念及其方法在整个西方的刻板形象。而有些华裔在评论中说到,真的是很难想到作者是在美国出生和长大的,更不会想到她会以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同样,在大陆,我们看到很多的评论也是对这种育儿理念及其方法的质疑与批评。虽然也有人认为,像现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经随着中国独生子女的成长几乎要烟消云散了——因为人们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严格要求甚至是靠打骂来管教孩子了,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这样的方式潜在于我们的家庭教育之中,并且认为如果允许这样的理念和方式存在,那《虎妈战歌》就不是中国妈妈的战歌,而是悲歌、哀歌和挽歌。
蔡美儿的辩解:《虎妈战歌》是回忆录而非育儿指南
据《纽约时报》报道,蔡美儿虽然只花了8个星期即写就了《虎妈战歌》,但提前就拿到了上百万美元的稿酬。只不过,估计蔡美儿也没有想到,她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那份洋洋得意,很快就在现实中遭遇了冰冷的冬天,其处境用“四面楚歌”来形容可能都不过分。
在《虎妈战歌》的选段发表后不久,蔡美儿不仅接到了成百上千的电子邮件,还收到了死亡威胁。尽管有人认为哈佛中那些精英的亚裔父母们,一定是做对了什么才会培养出这样优秀、能够进入“常春藤盟校”的孩子来,但多数人还是无法容忍蔡美儿的育儿理念及其作为,把她称为“怪物”和“疯子”。
在受到了空前的前后夹击之后,蔡美儿也为自己作了很多的辩解,其接受的记者采访、回答读者提问,几乎全都是在为自己辩解,甚至其女儿也不得不站出来为自己的母亲进行辩护。
蔡美儿在为自己辩解时说,自己的书,不过是一个回忆录而已,并不是一个育儿指南。同时,她透露说,《为什么中国母亲更胜一筹》这个题目尽管很吸引人的眼球,但并不是出自自己(其暗含的意思是,此乃出版社或者报刊的所作所为,有炒作的成分在),而且,她也并不认为中国母亲更胜一筹,因为家教无定式,难说谁是正确的方法。
蔡美儿声称,自己的书,其实有很多玩笑、揶揄、自嘲乃至自我检讨的成分,可惜大家没有看出来。她在回答读者的问题时提到,自己的书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自己怎样决定要脱离严格的“中国式”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在女儿13岁之后。而且她表示,如果时间可以重来,她可能还会那么做,但会有一些改进。她一再表示,她并不认为自己的方式适合于所有人,也并没有说这是一个更好的育儿方式。
看到母亲的困窘,蔡美儿的女儿不得不站出来为母亲一辩。索菲亚在《纽约邮报》上发表了一封给母亲的公开信,信中说,自从出版了《虎妈战歌》后,母亲就一直遭受人们的批评,但问题是,“有些人并不懂得您的幽默之处。他们认为您是很认真地在写这些事情,而且,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露露和我受到了我们邪恶母亲的压迫。那绝不是事实”。
但这样的解释,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纽约时报》发表的文章中说,读《虎妈战歌》,很难发现作者什么时候是在开玩笑。对此,笔者也有同感。
中西家教理念及其实践: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笔者看来,中西不同的教育理念,各有其成功的范例,期间的争论还会持续很久。但我们必须看到,这场争论对于中国当下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虎妈战歌》涉及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整个教育。家庭教育,实事求是地讲,蔡美儿所奉行的这套育儿理论,在中国有着更为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还有太多这样的家长,或多或少都有着只考虑孩子成功与否但却忽略孩子感受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类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被广泛传播的理念,就与蔡美儿的成功理论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我们不能忘记的是,蔡美儿所生存的环境是在美国,要改变这样大家认为是不妥乃至错误的家教方式,有着宽松的社会环境,但在中国,如何改变现状,就任重而道远了。
其次,就家庭教育而言,笔者认为,作为家长,应该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和自尊。在我们的社会上,出现过太多的问题甚至是悲剧。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个问题,就家庭教育而言,接受过什么样的家庭教育,那么这样一种家庭教育的理念及其方法,就很可能会一代代地传下去。蔡美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蔡美儿的女儿站出来为自己的母亲说话,但她可能忘记了自己小时候曾经是多么痛恨那个时候的妈妈和自己的生活。也正是她们,在全家到莫斯科旅游的时候,在餐馆中喊出了“我痛恨自己的生活!我痛恨我自己!”这样令人揪心的话。像这样令人痛心的场景,从心理学角度说,很难从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抹去印迹。我们更不能忘记的是,虽然蔡美儿的两个女儿现在在校很优秀,但毕竟她们未来的路还很长。想要证明其母亲过去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也没有给她们的未来留下不良的印迹,同样也需要时间来证明。
再次,蔡美儿的书所以能够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并让中美两国社会各界同步讨论家教问题,与其家庭背景和自己特殊的身份不无关系。蔡美儿的父亲毕业于名校,身为名校教授,而他也是如此培养自己女儿的。在父亲的培养下成为哈佛的毕业生,经过个人的努力又成为了耶鲁的教授,这样的例子,导致蔡美儿沿用父亲中国式的教育理念似乎是顺理成章。就外界而言,想反驳似乎总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毕竟,你很难对一个成功的案例说三道四。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就中西而言,两种家庭教育理念及其实践,都有众多成功的范例,只从个别例子来说明各自教育理念及其实践的对错,都是没有说服力的。在21世纪的中国,在当下和未来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努力做到最好、如何在培养他们成人和成才的过程中,照顾到他们的心理和自尊,这倒是我们应该从西方式教育模式中吸取所长的地方。
《虎妈战歌》所引发的中西家教乃至中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争论和冲突一时还不会消失,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很难分出胜负,但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作为家长,如何培养孩子长大成人,如何为国家和社会输送21世纪合格之人的生力军,确是值得全社会和教育界深入思考的大问题。
《科学时报》 (2011-2-22 B3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