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爸,我们去哪儿?》, [法] 让-路易·傅尼叶,李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定价: 26.00元
□远芳
除去蓝灰两色的立体护封,《爸爸,我们去哪儿?》这本32开的书,装帧素雅,好似一本可以随时揣进口袋的笔记本。
它确实是一本笔记,里面记录了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的故事,这些故事非同寻常,因为这位父亲的两个孩子都是终身残障,一个没有活到成年,一个只会不断地重复一句话:爸爸,我们去哪儿?孩子们不能和这个世界沟通,永远听不懂父亲的回答,也永远长不大。
这位父亲是法国作家让-路易·傅尼叶,他的作品以幽默诙谐著称,在他大多数书稿和电视作品中,他夸张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和观众欢欣愉悦,但直到这本书出版之后,人们才知道在轻松调侃的背面是令人绝望的沉重现实。
如果说一个优秀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勋章,那么有一名终身残障儿童则无疑是这个家庭的伤口。勋章可以时常拿出来擦亮,伤口往往是独自舔舐,哪敢轻易示人?!所以从事创作三十余年,出版了多部作品的让-路易·傅尼叶直到70岁,才终于有勇气提笔记录自己与孩子的真实故事,梳理自己的情感。
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的一次自我心理修复以及与这个世界的最终和解。
在书中,让-路易·傅尼叶释放了多年来面对始料不及的造化弄人的各种情感:沮丧、困惑、不解、愤怒、绝望,还有聊以自慰的幻想和无奈的自嘲。最后他不得不承认,所有的情绪都无法改变无情的现实,但是他不甘心终日愁眉苦脸、神情悲痛,他认定自己虽然不走运,但仍可以像其他普通的父亲那样爱着孩子,那样深情地积极地面对这个世界。于是,他开始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幽默调皮的文字,看上去很无厘头的玩笑,嘲弄自己,寻找一枚硬币的另一面,并以此来证明自己有笑对人生的勇气。
和让-路易·傅尼叶经历类似,著名学者周国平在经历了女儿罹患绝症和婚变之后,闭门写作以此劝慰和开导自己,用自己微薄的资源——哲学,唯一的手段——文字,记录了自己在经历了个人世界的大灾难后所作的哲学性的思考和感悟,《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打动了无数读者。但归结到作者本身,记录和写作带来的情绪上的释放——意义远大于其为之带来的名利。作为一出悲剧的男主角,他决不是贩卖悲剧博取同情和眼泪,他只是在痛苦的泥沼挣扎希望为自己寻找出路。
相同的,让-路易·傅尼叶说:“过去不提,不是因为怕丢脸,怕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而是无法面对说了之后难以承受的痛楚。”这也是因为过去他没有放下,30年后,他开始静心梳理这些年的故事,虽然奇迹并没有出现,但通过写作他成功地分离自我、转移痛苦,并寄望为所经历的痛苦寻求更为积极的意义。据统计大约每出生100个孩子,就会出现两名残障儿童。这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2%的家庭需要面对命运的意外打击,承受由此带来的痛苦。或许,从让-路易·傅尼叶的记录中,人们可以获得某种启示:漫长而充满未知的人生旅程,我们有可能不那么幸运,必须找到一种不让自己被痛苦彻底淹没的方式。
《科学时报》 (2011-2-17 B4 精神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