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刘文锴: |
|
高举师范教育旗帜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
刘文锴 焦作师专党委书记。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焦作师专校长。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地方院校协作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国土资源科技委员会委员,河南理工大学重点学科土地管理学科带头人。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科技奖”、“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陆琦
2006年2月,刘文锴从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调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2010年11月被任命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从河南理工到焦作师专,刘文锴没有离开过高等教育第一线,他认为,管理好一所大学有些共性,就是“要潜心研究高等教育,熟悉大学,把握大学的实质”,而一位好的高校管理者应该具备几个基本素质:第一,知识渊博;第二,政治敏感性强;第三,品格高尚;第四,有行政管理能力;第五,深入了解教育;第六,公正公平。
具体到焦作师专下一步的发展,刘文锴给出了坚定的回答:“要抓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机遇,积极把学校发展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中去思考和定位,进一步聚精会神抓内涵、改革创新谋发展、重点突破上水平,全力加快学校发展建设步伐。”
办学理念: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学术唯真 教学至上
《科学时报》:焦作师专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创办于1907年的“怀庆府师范学堂”,百余年来,学校形成了怎样的优良传统?从校长到党委书记,您对于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怎样的办学理念?
刘文锴: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原焦作教育学院、焦作师范学校和沁阳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合并组建的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其办学历史追溯到创办于1907年(清光绪33年)的“怀庆府师范学堂”,至今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
尽管期间学校经历了许多曲折,但是建校百余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始终高扬师范教育旗帜,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术唯真、教学至上”的办学理念,发扬“艰苦奋斗、严谨治学、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办学传统。
所谓“育人为本”,即培养人才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德育为先”对于师专来说是尤为重要的理念,我们提出“两代师表一起树”,因为师专目前属于比较低层次的师范教育,培养的未来教师大部分面向最基层的小学、甚至是农村的小学,他们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非常大。“学术唯真”就是说做学问要求真求实。“教学至上”是说作为专科学校,应该把教学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
目前焦作师专共有六大类38个专业,其中有20个师范专业、18个非师范专业,形成了以教师教育类专业为主干,文、理、管、工等多科类专业相配合的专业群,使专业门类、数量在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的基础上逐步配套和完善。学校已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8万余名毕业生,其中,既有王国权、王梦奎等知名校友,又有大批供职于焦作、济源乃至全省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的骨干中坚,但更多的是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的辛勤园丁,据统计,焦作、济源地区82%以上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均毕业于我校,为河南省特别是焦作市的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科学时报》:学校在“十二五”期间有什么具体目标与规划?
刘文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出台,为我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学校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学校充分发挥多年形成的师范教育优势和特色,主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形势和社会需要,科学谋划,主动对接,准确把握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开拓办学思路,拓展办学模式,积极抢抓机遇,抢占学前教育发展先机。2010年5月学校专门成立了学前教育学院,把学前教育专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选优配强了学前教育学院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同时还新增了特殊教育专业等3个专业,进一步完善了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布局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功能。
2010年12月26日,学校召开了第一届第三次教代会暨第一届第二次工代会。会议审议通过的《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二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和《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岗位设置实施方案》,为我校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统一了全校教职工思想,振奋了精神,凝聚了广大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为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十二五”时期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发展主题,突出质量主线,坚持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做强专科教育,办好本科教育,扩大规模和加强内涵建设相统一,育人、科研、服务相协调,强化办学特色,培育办学优势,全面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努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此,我们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继续优化教育资源,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强化师资队伍,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继续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专门人才。
申办本科是学校近期的头等大事,从明年开始,我校将进入新一轮的升本攻坚。我们将对照国家关于普通专科院校申办本科的政策要求,完善办学条件,认真做好申办本科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各项办学指标高水平达到国家要求,确保学校升本目标的实现。
对此,我满怀信心,因为全校师生都在为这一共同目标团结协作,刻苦拼搏,为全面提升我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举个例子说,为进一步拓宽合作办学口径,为申办本科院校积累经验,学校与河南师范大学联合开办了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本科专业,2010年9月,首批89名本科生顺利入校。为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人员学历教育需求,学校开展了本科助学工作,共助学800余人次,与郑州大学联合举办了焦作师专函授站。这些新举措对于提升办学层次发挥了重要的衔接和过渡作用,为学校将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办学水平质的飞跃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人才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科学时报》:作为党委书记,您要求或希望学校培养的未来教师是什么样的?
刘文锴:希望他们“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品德高尚、知识丰富、能力很强,素质很强,脚踏实地,能够为基础教育以及社会发展很好地服务。
《科学时报》:在当前教师流失严重的环境下,作为以教师教育为主的高等专科学校,如何培育师资力量?焦作师专如何在与本科师范院校的竞争中,发挥自身的优势?
刘文锴:焦作师专确立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和谐发展的具体培养目标,把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知识应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作为新时期培育新型人才的四个关键内容,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教学要求上,全校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着力点,实行了“五证换一证”制度(学生取得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三笔字合格证、普通话合格证、专业技能合格证等五证后方能取得毕业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离校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学校依托已有的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传统优势,适应当代教育发展新需求,积极构建当代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培养体系。
学校根据现代教育对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要求的不同,确立了“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职前课程改革坚持“够用为度,适当超前,注重应用,强化实践”,高度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承受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职后教育坚持“完善知识,把握动态,注重实用,综合提高”,建立理论提升课程、菜单式课程和实用型课程三大类课程体系。理论提升课程旨在补充职前理论知识的不足,向参训的中小学教师补充学科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菜单式课程则由参训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性地学习,如学科教法研究、合作性学习的组织等课程;实用型课程以实用性知识为主要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中小学班级管理等。
“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实施以来,使地方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目标得到针对性调整,很好地解决了师范高等教育理论课程与现代教学活动实践脱节的问题,先后使6万余名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获得明显的提高,有效促进了基础教育学科带头人和名校长队伍的形成,使焦作师专切实起到为当地学校教育全面深入系统服务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焦作师专获得了教育部、财政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置换培训项目、小学语文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小学美术短期集中培训项目,这是全省高校中唯一一所获此项目的专科院校。学校对“国培计划”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和重点支持,把“国培计划”项目摆在重要位置,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紧紧围绕“国培计划”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聘请名师主讲,完善后勤服务,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成为河南省唯一一个零投诉培训单位,赢得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参训教师的充分肯定和一致认可。
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主要着力点,贯穿于教学工作始终,不断加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力度,对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给予了重点支持,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仅2010年,学校就有《团体心理咨询》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生物教育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音乐教育专业被确定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验室被确定为河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点,实现了教学质量工程新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尽管学校目前处于师范类高校的低端,但我们依然信心满怀,我校师范生的优势是教学技能很棒,他们的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在河南省近几年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中,作为唯一的专科学校,我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同台竞技、同一标准,参赛学生获一等奖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我校学生具有良好的基本功和心理素质。
《科学时报》:焦作师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学校在帮助学生就业方面有哪些经验?
刘文锴:在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全体就业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学校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1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05%,学校顺利通过了三年一轮的全省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评估。连续三年学校被省主管部门确定为大中专学生就业先进单位,2010年被焦作市委组织部、焦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2010年焦作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为学生就业做了很多工作,提供了很多服务,除了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举办职业规划大赛、为学生提供招聘信息、举行招聘会外,学校还探索出了一套新颖的培养模式,即创建实习基地,通过识岗、试岗和顶岗,以实习促进就业,实现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的“三岗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三·二”模式。
“识岗”、“试岗”和“顶岗”,是指学生在校三年学习过程中参与实践的三个阶段。一年级,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培训,结合校内实训室并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学习观摩,全面认识未来的岗位,此为“识岗”。二年级,以学校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以考察、讲解、实际操作等形式切身体会岗位职责和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此为“试岗”。三年级,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学年、至少三个不同岗位的实习,在基地指导老师的帮带下,熟悉工作内容、掌握运作程序、强化岗位技能、提高操作能力、达到熟练操作,此为“顶岗”。“三岗”为学生打下了就业基础,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
新的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社会、企业和家长的认可。三年的培养,学生既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了熟练的业务能力。同时磨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培养了组织协调、应变沟通能力以及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这些优良品质让他们在岗位上深受其益。
社会服务:促进地方发展,传承地方特色文化
《科学时报》:作为地方院校,焦作师专如何发挥服务地方发展的积极作用?
刘文锴:地方高校是推动地方发展的最直接、最可靠的高等科教基地,肩负着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教育、科技、文化等多项支持的职能。焦作师专作为豫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焦作市唯一的文理综合性地方高校,从1907年创办的怀庆府师范学堂发展到今天,在服务所在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更加突出“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工作原则,始终坚持“科学定位、找准目标、发挥优势、办出成效”的发展思路,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可靠的教学质量、大量的合格人才输送,较好地实现了地方高校应具备的区域性社会服务功能。
学校以新形势下本地社会整体现实需求、基本发展趋势为依据,改革调整全校专业布局,积极培养新型社会需求人才。
为了适应地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弥补以往师范教育专业门类的不足,学校设置了综合文科教育、综合理科教育等专业,以培养能够担当基础教育综合类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根据焦作要大力发展化工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的需要,我们增设了应用化工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学专业;根据焦作地区近年来生态旅游业发展极为迅速并且发展潜力巨大的现状,学校开设了旅游英语、旅游管理等专业,及时为地方旅游业提供人才支持。
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地方高校之间及地方高校与国家级高校之间在校园文化特色上的一项重要区别,也是地方高校生存发展的重要文化依托。焦作市所辖地区古为覃怀地域,其文明起源早,历史文化悠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地位显著、特色鲜明,是当地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焦作师专把这种覃怀地域文化作为科研主阵地,先后成立了覃怀文化、太极文化等6个地方性历史文化研究所,产生了一系列填补历史研究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成为全国覃怀传统地域历史文化研究的主要科研基地和权威专家库。
在教学中,焦作师专还注重传承覃怀历史文化,面向全体学生增设了《焦作历史文化》、《焦作陈氏太极拳》等一系列地域传统文化公修课,起到了用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滋润丰富大学生人文素养,增强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促进祖国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很好效果,受到校内外的普遍好评。
2010年6月,学校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被焦作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命名为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这是对学校长期致力于为焦作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服务,特别是对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调查研究所做的大量工作的肯定,也将督促我校继续努力,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焦作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建设献计献策,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传播优秀文化作出我校的贡献。
《科学时报》 (2011-2-15 B1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