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王璐 张思玮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2-10 21:50:34
医教研并重,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

 
科室简介: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是一个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现代化临床实验室,负责主办昆明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是昆明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的授权培养点,云南省复合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云南省临床医学免疫学实验中心及云南省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检测网参加单位。科室现有检验技术人员52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8人。连续多年取得卫生部临检中心颁发的6个专业、100余个项目的室间质量评价优秀成绩,获EQA证书。科室建立了医、教、研并重,人力、设备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以教学提高检验人员素质,以科研促进科室发展的学科建设特色。
 
科主任简介:
 
杨红英 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特长:感染免疫及自身免疫相关实验室检测技术及临床咨询沟通。现任昆明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主任、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云南省临床医学免疫学实验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校际协作会副理事长、《医学检验教育》杂志副主任编委,云南省检验学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生化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科技厅科研基金资助10项,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等科研成果奖9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近年参编和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规划教材6本。
 
□本报记者 王璐 张思玮
 
《科学时报》:近年来,检验医学在医学领域尤其是在医院中的地位逐年提高,临床医生对检验的依赖度不断增加。随着临床检验项目不断增多和日趋复杂,如何使实验室数据更好地为临床利用?
 
杨红英:我认为实现有效沟通较为关键。首先,检验人员应主动密切与临床科室的关系,相互交流、沟通、合作,共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科室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1.制作方便实用的《临床检验口袋手册》,下发到临床科室,附上检测项目、中英文对照名称、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标本如何采集(如抽血量、是否抗凝、是否空腹等)、联系电话、报告结果时间等,方便医生携带查阅。2.安排科室内1~2名既有临床医疗背景又有实验室实践经验的人员每日到临床科室参加查房、会诊、病案分析和讨论,同时,把检验科的新项目介绍给临床科室,并注重收集临床科室的需求和意见,达到检验与临床的双向沟通。3.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及临床医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进行危急值的修订,使得危急值报告在临床上起到真正预示、监测临床危重病人的作用。4.在最大限度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下,还应该将某些检验技术方法所存在的缺陷向临床医生讲解清楚,以帮助临床医生在实验结果与临床不符时能够作出比较客观的分析。5.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临床科室主任座谈会,介绍检验医学的发展、宣传新项目、征询临床需求、及时改进服务、促进检验和临床的紧密合作,共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科学时报》:检验与临床的“对接”是检验科室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不能忽略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在这方面你们是如何做的?
 
杨红英: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坚持为病人提供经济、快捷、优质的检验服务。这是我们一贯的工作目标。
 
自2003年开始,我们在门诊大厅病人领取检验报告单处设立了检验结果咨询台,选派具有副高级以上经验丰富的检验工作人员为患者和临床医生进行实验报告的解释、答疑和咨询工作,建立了与患者沟通的有效渠道。此外,科室还不定期在医院的健康大讲堂上为患者提供简单易懂的检验知识讲座,在广大患者中普及检验医学的基本知识。
 
同时,为了尽可能地方便患者在休息日能检查所有需要做的检验项目,科室从2009年至今,一直坚持全部检验项目在双休日对住院及门诊病人开放,方便了门诊病人,也有效地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周期。
 
今年,检验科将搬进即将竣工的医院新楼,引进与国际接轨的自动化检验流水线系统及轨道传输标本系统,检验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缩短TAT,为临床和患者提供更加快捷、准确的检验结果。
 
《科学时报》:作为昆明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科室的很多工作人员一方面要承担科室的日常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承担昆明医学院检验专业的教学任务,请你谈谈检验专业教育与检验实际工作需求等方面有哪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杨红英:昆明医学院检验专业自1997年创办至今一直由我科负责主办,是学院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授权点。科室人员在一线的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典型的临床案例,把这些案例作为生动的教学素材应用到教学中,达到了临床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临床实验室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地位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时代对检验人才的需求也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化:从掌握单一实验操作技能扩展到具备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掌握检验仪器的操作维护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检验本科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这对于拓宽、开发新的就业渠道,应对就业难度日趋加大的问题也是有益的。
 
《科学时报》:据了解,近10年来,科室多次被评为先进科室,并一直保持昆明医学院先进教学集体的荣誉,在医院所有科室中获得的科研资助与科研奖励也名列前茅。作为科主任,你如何协调日常检验工作、一线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等之间的关系?
 
杨红英:我觉得首先要在科室内营造一种温暖和谐的氛围。作为科主任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科室的每一位成员,尽量了解不同人员的需求,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为大家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工作氛围。
 
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为科研、临床、教学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谈到科研、临床、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关系。科研是临床的基础和需要,科研工作紧密结合临床,既能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能拓展科室的业务范围。近年来,科室获得的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及获科技进步奖励的多项科研项目如TORCH、HPV、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实验筛查等,因紧密结合临床需求,因此得以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推动了学科的发展。我科人员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一直位居医院众多科室之首。经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师们认识到教学与临床工作并不是矛盾的关系,教学工作提升了检验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使科室的整体业务素质得以提高。临床工作充实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由此,科室形成了医、教、研三头并进,互相渗透互补,良性循环,学科持续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科学时报》 (2011-2-11 B3 检验医学)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