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文毓
生物学常识告诉我们,对于蝴蝶等昆虫而言,其生长过程须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在成蝶之前,自生其茧,蛹眠其中。到一定时期,则茧破蝶出,成虫款飞。在科学研究道路上,若视一个人的继承学习阶段为茧破之前的情状,则科学创新阶段就相当于破茧成蝶之后的时期。牛顿力学告诫人们,要使物体改变原有态,就必须施加外力。舍此,别无他术。故此,在科学研究中欲破茧成蝶、突围腾跃,笔者以为当从如下几方面施力。
其一,游学。笔者近期翻阅了《中国历代大儒》、《中国历代高僧》和《中国历代名道》三著。书中介绍的那些大儒、高僧和名道们,多有游学经历。古希腊学者也多有游学经历。近现代以来学者的访学、留学之举,亦属游学之列。我国学贯中西的学者,多为“游学”造就。
其二,会议。即在一起进行讨论。当今形形色色的有组织的学术会议是典型的“会议”形式之一。自由组合的沙龙,也是一种“会议”形式。爱因斯坦在发表狭义相对论之前,曾与几位志趣相洽者组建了一个哲学沙龙,对于相对论的横空出世意义重大。数学界的布尔巴基学派,是一个对现代数学有着极大影响的数学家集体,他们编写的多卷《数学原理》,对现代数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该学派所采取的就是沙龙“会议”形式。美国在实施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工程时,项目负责人就要求不同学科背景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要在一个餐桌上用餐,目的就是希望在谈话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励。
其三,实考。指实地考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历经5年的实地考察,最终创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德国地理学家洪堡一生考察过欧洲、北美洲、中美洲和西伯利亚等地,创立了植物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德国的克里斯特勒考察了德国南部的城镇分布,从而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并因而荣膺“理论地理学之父”称号;中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中长期在野外考察,开创了从整体上探索地理环境的科学思想,等等。
其四,博览。指博览群书。日本创造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创造性最强的人是具有三门专业知识的人;只有一门专业知识的人,其创造性是最差的,比没有专业者还差。德国的莱布尼茨一生博览群书,在41个领域内皆有建树,终于成为名垂史册的伟大学者和哲学上的单子主义者。马克思在博览的基础上,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其五,忘理。指暂时忘记已有理论。当有人问杨振宁教授为什么所写论文总会产生重要影响时,回答是:我始终面对物理学事实。言外之意是:做研究时不要为已有理论所缠缚。在科学研究中,当出现新的现象时,可能正是重大发现的曙光闪现,倘若囿于旧见,圆凿方枘,则可能会失去新的发现或发明的机遇。科技史上囿于已有理论的束缚而错失重大发现或发明机遇者不乏其人。
上述五个方面,可谓科学研究中的“突围”之术。突围的前提是束缚,或束缚于思维定势,或束缚于已有理论,或者兼而有之。突围的动力,或来自于自身的所求,或来自于管理者的要求。源自自身的动力是内力突围,源自身外的动力是外力突围。显见,科学研究者对事业的坚定追求,是学术创新中的突围力源;同时,管理者的要求也是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突围力源。所以,管理者不可囿于“科学是自由的艺术”之识而放松相应的要求与管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有研究者就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乃是中国政府“年度任务”的驱使。
宋代大儒程颢《秋日偶成》诗云:“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科研有困时,突围须施力。茧破蛹见天,蝶飞天地际。(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城环学院教授)
《科学时报》 (2011-2-11 A3 周末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