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明明
编者按:
北京“十二五”规划为未来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规划的最大亮点在于:调低GDP指标,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指标。通过一系列指标的变化,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发展惠及人民”的执政理念和政策导向,让公众对下一个五年充满期待。
近日,2011年北京市两会闭幕,作为两会期间的重要议题,《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在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正式获批。
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相比,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更加强调协调和统筹,对于此前规划中常见的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量化指标予以淡化。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上,“十一五”规划进行了细致的量化。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到2010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北京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等。
而“十二五”规划更强调将狠抓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首都的发展应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首都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规划纲要》强调,必须把狠抓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巩固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
对此,北京要充分发挥消费主导作用,深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显著增强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北京将全力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100个以上重点示范应用项目,实现100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选择300家以上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元级规模企业、产业带动力大的百亿元级规模企业和高成长的十亿元级规模企业。
《规划纲要》提出,北京要搭建首都创新资源平台,完善创新支持与服务体系,统筹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5年统筹50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发挥教育的引擎作用。把推动发展的动力加快转移到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将完善创新激励和支持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集中力量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完善科技与资本对接机制,“十二五”时期力争新增上市公司100家以上,在资本市场形成更具影响力的“中关村板块”,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全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完善政府资金支持机制,5年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总额超过300亿元。完善企业创新鼓励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规划纲要》提出,北京要全力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深化先行先试改革。对此,要积极推动各项先行先试改革,集中力量打造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和南北两个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好中关村软件园、生命科学园和环保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示范区。实施标准战略,推进标准创新试点。
《规划纲要》还提出,加快推进“十百千工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关键技术示范工程、高端领军人才集聚工程、高端产业聚集工程和科技金融创新工程等六大工程,深入实施“瞪羚计划”,努力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规划纲要》中,对医、食、住、用、行等民生方面进行了明确的导向。
在医疗体制改革上,《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起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和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布局。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形成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康复在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从《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出,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将大大加强,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药价市场体系,同时加强监管机制。
住房解决是政府惠民、关注民生的体现,是保障民生的关键点和难点。从《规划纲要》看,其基本思路是改变住房供给结构入手,让低收入阶层有房租、有房住,从而实现居者有其屋。
《规划纲要》提出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实现住有所居目标,切实履行政府对中低收入群众住房保障的职责,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完善政策性住房体系,增加土地供给,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监督管理,对符合保障条件的申请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合理引导住房消费,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建设多元化的住房租赁体系,积极鼓励住房租赁消费,引导群众通过租赁形式解决住房问题。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公共租赁房建设管理机制和融资模式,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公共租赁房服务。
同时,《规划纲要》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广大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在交通问题上,《规划纲要》提出要继续坚持公交优先的方针,建设公交城市。优先推进中心城轨道交通建设,建设交通快速通勤网络,优化公共交通布局,优化立体化公交换乘条件,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协调运转的绿色出行体系。实施中心城路网加密,大力推进微循环道路建设,建设市域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提高路网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鼓励就近就业,从源头上减少市民出行需求。强化交通管理,加强机动车管理和引导使用,加强交通执法管理、停车秩序管理和安全隐患治理,制定防止机动车过快增长的措施。
《规划纲要》提出要保障首都“菜篮子”建设。积极培育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农业企业集团,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首都“菜篮子”工程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为市民提供更多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据悉,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将重点建设蔬菜、畜禽、水产品基地,选择邻近北京的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等市县合作建设供京蔬菜生产基地。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水平。通过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规划要求,加快新城和重点镇建设,提升郊区城镇的建设水平、规模和产业聚集度。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推进土地、产业、空间、人口、生态、交通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规划协调融合,完成内容完整、覆盖城乡、调控有力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要加快郊区城镇化步伐。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建设。加快重点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郊区农村的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培养新型农民,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调动农民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更多郊区农民成为有资产、有住房、有社保、有工作的新市民。
同时,要通过明确功能定位,加强规划引导,发展适宜产业,加快建设与首都城市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期盼相符合的现代化国际新城。
在农村土地制度上,《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工作,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成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成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加强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要提高郊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加大公共财政对郊区农村投入力度,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
同时要统筹推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加大对生态涵养发展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资源、水资源的保护和补偿力度,实施宜林荒山绿化、矿区生态修复和水源保护区等工程,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升生态涵养保障能力。建设好怀柔文化科技产业新区、密云绿色休闲旅游综合示范区、平谷首都音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门头沟古道古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推进浅山区综合发展。
《科学时报》 (2011-2-9 B1 区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