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易蓉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30 23:28:34
国际矿产资源价格飞涨的背后

 
□本报记者 易蓉蓉
 
进入21世纪以来 ,在全球资源供需分离、矿业市场垄断、矿产资源金融属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国际矿产品价格飙升。这些因素如何推动了矿产品价格的增长?涨价幅度是否合理?涨价背后的受益方和受害方是谁?中国资源安全遇到了哪些问题?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陈其慎博士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什么因素推动了矿产品价格的增长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矿产资源需求开始趋缓,全球矿业进入低迷期,矿产品价格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矿产资源需求量大幅增长。
 
2003年至2009年,中国一次能源、粗钢、铜、铝消费量分别增长了77%、118%、100%和139%, 这种增长速度是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2009年,全球19%的能源、47%的钢、36%的铜和铝被中国消费掉了。更为重要的是,全球每年主要矿产新增需求的80%以上来自于中国,而国内资源供应难以满足如此快速增长的需求,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
 
2009年,主要大宗矿产对外依存度分别为石油51.3%、铁矿石62%、铝(折氧化铝)59%、铜71%。中国资源进口量的大幅增长使得国际矿产品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陈其慎认为,矿产资源的这种供需分离、需求高速增长、供不应求局面出现,影响了国际矿产品市场的基本面。
 
另一方面,大型跨国矿业公司垄断了资源供应,控制着国际矿产品市场。经过长期经营,国际矿业公司控制了全球绝大部分优质矿产资源,建立了符合自身利益的矿产品市场机制,垄断了矿产品市场。
 
2009年,前10家石油公司控制了全球44%的石油产量,前3大铁矿石巨头控制了全球60%的铁矿石贸易量,前5家铜矿公司控制了全球40%的产量,前5家铝土矿公司控制了全球55%的铝土矿产量。
 
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矿产品价格一路飙升。2002年至2009年,布伦特原油价格从不足30美元/桶上升到了最高144美元/桶,增长了500%;我国铁矿石年均到岸价从24.8美元/吨上涨到了136.4美元/吨,增长了450%;LME三月期铜价格从1473美元/吨上涨到了最高8812美元/吨,增长了500%;LME三月期铝价格从1293美元/吨上涨到了最高3341美元/吨,增长了290%。
 
“石油、铁矿石、铜、镍,各种矿产资源价格飞飙,国际矿业公司对资源的垄断和对市场的操控是造成本轮资源价格高涨的最直接因素。同时,近年来热钱的不断涌入使得矿产品金融属性不断增强,投资操作因素助长了矿产品价的大幅上涨。”陈其慎说。
 
中国在为谁打工
 
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不得不承担矿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上游成本增加和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工业产品出口市场萎靡不振的双重压力。
 
2008年我国钢铁行业利润只有846亿元,而由于铁矿石涨价,中国铁矿石进口就多支出3430亿元,三分之一的钢铁企业面临倒闭。
 
同是2008年,由于涨价,我国矿产品进口多付出了1.25万亿元,而当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也称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包括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以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不过2.6万亿元。
 
2003年至2008年五年间,由于涨价,我国矿产品进口多付出4400亿美元,换算为3.3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广东省一个省的GDP。
 
而主要跨国公司却是挣得盆满钵满。仅2008年一年的净利润,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B)是154亿美元,世界第一大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是135亿美元,号称“全球矿业和自然资源的领先公司”的全球英美公司(Anglo American)是 63亿美元,澳大利亚采矿巨头力拓矿业集团(Rio Tinto)是46亿美元。陈其慎说:“从2003年到2009年,短短9年,这4家矿业公司的净利润就高达1740亿美元,折合1.3万亿元人民币,高于北京市2008年的GDP。”
 
彩电、空调、冰箱、微波炉等家电制造业可谓是矿产资源消耗大户,但中国将近一半的家电是用于出口,而不是国内消费,并且加工制造业的盈利水平极低。
 
“换句话说,中国消耗的资源其实不少是为世界人民服务的。”陈其慎说。即便如此,在国际上我们还要承担“资源威胁论”、“碳排放承担责任”的罪名,还有莫须有的“贸易壁垒”,为此没完没了地接受反倾销调查。
 
比帕瓦罗蒂的嗓音更“动听”的谎言
 
矿产品价格的飙升使得需求方难以承受,纷纷指责国际跨国矿业公司垄断了市场,过分抬高了资源价格。而这些矿业公司的谎言却比帕瓦罗蒂的嗓音更“动听”:由于矿山扩建、产能增加带来的资源开发成本在不断上升,不得不提高资源价格。
 
事实果真如此吗?陈其慎给记者看了一组数据:2003年至2008年,BHPB的盈利增长了14倍,Anglo American的盈利增长了9倍,Rio Tinto的盈利增长了8倍。既然是矿产开发成本在增加,为何其盈利增长还如此之快呢?显然,成本增加仅是借口,通过大幅涨价攫取资源需求方的巨额利润才是最终目的。
 
到底是谁控制了世界资源?“不管是从矿业产值、铁矿石产量、矿铜产量,还是铝土矿来说,都是CVRD、BHPB、Rio Tinto和Anglo American这几大跨国公司高居榜首。”陈其慎还分析了BHPB和CVRD的全球矿山分布、主要股东构成等情况。
 
到底谁控制了市场?铁矿石供应商占全球贸易量的比重分别是CVRD是25%,Rio Tinto是23%,BHPB是14%,其他占38%。这些大公司主宰着国际铁矿石市场,推动着价格机制向有利于它们的方向发展。从铁矿石最初的长期协议,到年度定价,到季度定价,再到提出月度定价和现货交易,无不隐藏着其通过影响价格机制攫取巨额利润的险恶用心。而西方石油公司也通过操控期货市场影响着国际原油价格,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谁在炒作矿产品?矿业公司与大型投资银行联合,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等期货交易机构掌控着全球重要资源交易规则,热炒商品价格,攫取巨额利益。例如,美国洲际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ICE)主要股东就是壳牌、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公司。洲际交易所的股东们同时又是交易所最大的利益交易方,也就是说摩根斯丹利、高盛、BP、壳牌、埃克森美孚等一帮人不仅仅是老板,自己的期货交易也通过洲际交易所这个平台进行运作,他们的客户也放在洲际交易所的平台上进行交易。显然,矿业公司、投行和交易所之间形成了利益链条。矿业公司投资开发资源,投资银行给矿业公司风投,矿业公司和投资银行同时注资交易所,成为其主要股东,从而让交易所操控资源价格,有利于矿业公司的资源涨价幅度就大,而不利于矿业公司的资源涨幅就小,甚至跌价。
 
显然,国际矿业公司和投资银行绑架了中国需求,利用对资源、市场、交易机构的控制,攫取了巨额利润,严重影响着国际矿产品市场的健康运转,威胁着传统加工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国际经济的稳定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资源高需求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资源高价位严重威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尽快破解国际矿产品市场垄断和炒作难题迫在眉睫。
 
《科学时报》 (2011-1-31 B2 专题)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