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承钧
去德国访问的学者,大都要参观一下洪堡大学,因为这所大学是德意志文明的象征。
洪堡大学1810年10月建校,至今已经有200周年,回顾一下该校的历史与宗旨,不无意义。
说起洪堡大学创办人威廉·冯·洪堡和亚历山大·冯·洪堡兄弟俩,或许知者不多,但提起这所名校培育的学生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物,你一定会惊叹有加——他们包括黑格尔、费希特、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海涅、赫兹、爱因斯坦等等一串彪炳于世的大师级巨擘!
1810年,德国(当时称普鲁士王国)正处于山河破碎的危难时刻,拿破仑率法兰西帝国军队占领了该国。当时的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力排众议,呼吁走科教兴国之路。他的诤言令原本无所作为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警醒,遂接受他的建议,决定超常规猛增教育经费,筹建一所“重点大学”,决定每年为该校拨款15万塔勒。他甚至不惜将豪华的王宫——海因利希宫贡献出来作校舍。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国王发表了他平生最英明的观点:“我们必须以精神来弥补国力的不足。穷则思变,必须大兴教育,以此来挽救国家,使德意志民族重新崛起!”
在国君的力挺之下,洪堡大学很快问世。起初学校以国王的名字——弗里德里希·威廉命名,后改称“柏林大学”,但民众却喜欢以创始人之名叫它“洪堡大学”。
洪堡大学的宗旨是以学术自由与教研结合为圭臬,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等学府、培育全球最杰出的高端人才。为此,学校请著名哲学家费希特出任首任校长,1830年则由大名鼎鼎的黑格尔继任校长。洪堡大学果然不负众望,吸引和培养了无数精英人物,使柏林成为当时欧洲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洪堡大学的校训是在该校就读过的学生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的名言:“从来的哲学家们都在解读世界,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从解读到改变,即理论上升为实践,这一升华无论在哲学上、教育史上还是社会意义上,都堪称千古真理。
威廉·冯·洪堡本身就是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胞弟亚历山大·冯·洪堡则是著名科学家。他们认为,学校不啻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应按照每个学生的个性全方位开发其能力,并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对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感。他们积极推行教育改革和自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个性进行塑造;还将古典文化、语言和自然科学定为学生必修课,设立学年制、课程表,建立考试及升降级制度等;他们充分尊重学术自由和科研工作,提出学校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更要以学术成就和科研能力作为判断教师能力的标准;他们还提出国家行政不要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这些原则不仅为德国其他高等学校仿效,也被欧美许多高校借鉴,奠定了洪堡兄弟在世界教育史上卓尔不凡的崇高位置。
洪堡大学不惜高薪聘请知名教授,只用小钱去搞硬件建设。当时该校一名教授的年薪是1500塔勒,而当时柏林一个熟练工匠全家年消费仅为150塔勒,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年消费为750塔勒。就是说,一位洪堡教授的工资足以养活十户工匠之家或两个中产阶级家庭。而该校的研究经费比工资支出还多一倍!他们对于大兴土木却不感兴趣。这是一所没有校门的完全开放的综合性大学,一些系、图书馆、展览馆、研究机构竟然分散在菩提树下大街的两边,没有警卫和保安把门,这使我们想起中国内地一些大专学校动辄占地几千亩、争相建设豪华大楼的“奢华之风”,两者反差之大,令人深思!
在相当漫长的时期,外表并不起眼的洪堡大学成为世界学术的中心。许多知名学者、政治家都在此留下忙碌的身影,这里曾涌现叔本华、格林兄弟、爱因斯坦等名人的风采,留下了马克思、恩格斯、海涅、费尔巴哈等大师的足迹,周恩来于1922年2月由法国迁居柏林后也曾在洪堡大学勤工俭学,它还产生过29位诺贝尔奖得主。
一个先进的教育体系,使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重新崛起,洪堡大学的成功经验令全世界为之惊叹,也值得中国教育界人士三思!中国教育改革喊了二三十年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群众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早已取得共识,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却“涛声依旧”,想想洪堡大学的宗旨与校训,或许不无启发的。
《科学时报》 (2011-1-28 B2 科苑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