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许民彤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28 3:53:22
少一点复古文化 多一点创新文化

 
书法作者:周大民(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书画协会主席,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国家机关分会等会员。)
■许民彤
 
回顾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文化现象,许多文化焦点、热点事件,是集中在“复古文化”上面。
 
这当首推历史界让人倍感炙手可热的“古墓开发热”。其中,四川彭山的“刘备墓”、河南安阳的“曹操墓”最引人瞩目。而激起更大的文化喧嚣的当然是“曹操墓”。自“曹操墓”发掘以来,对它的质疑和争议就从未消停,乃至到现在,“曹操墓”的历史真假仍是悬案一桩。
 
名人故里之争,给我们留下许多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这种名人故里之争,起初一些地方还只是争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如李白故里、曹雪芹故里等等,而到了后来,却演变成了争些子虚乌有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争孙悟空故里的、有争梁祝故里的,甚至还有争西门庆故里的。
 
历史文化中复古“申遗”风很盛。“申遗”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我们对古代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形式的高度重视,提高我们保护古代文化遗产的强烈意识,促使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仍然存在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但现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复古“申遗”风,不顾条件,不考虑民生,无论是事前的高投入还是事后的毫无节制的开发,却都成了巨大资本运作、金钱堆积的行为,功利驱使,结果让“申遗”风变成了“申遗疯”……
 
古墓开发热也好,名人故里之争也好,还是各地的复古“申遗”热,这些“复古文化”,基本上是局限在古人、历史、传统上面打转转。以古人、历史、传统作为审视评价的对象,本该从中收获到历史知识、文化自觉,对学术尊严的尊重,对历史真相的敬畏,但目前这些事件却基本上变成了一个个与文化无关的利益主导下的经济行为、商业消费行为。对这样的复古文化,的确应该减少、去除一些。
 
减少一点复古文化,增加一点创新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如何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我们知道,我们的一切活动,包括物质的、精神的,都是建立在传统、历史之上,传统、历史被看作是养育我们当代人生命的源泉,这种源泉既给我们提供了汲取和吸收文化的一种渠道,我们也由此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有文化学者说,文化是既向后看也要向前看的。向前看,就是我们的文化态度、我们的文化眼光、我们的文化理想、我们的文化精神,不能故步自封在历史、传统中,不能保守,不能因循守旧,不做文化的“啃老族”,而是积极地发展文化,创造新文化。对于这种历史、传统存在处境,我们表现出自觉意识,以及出于这种自觉而进行反思,而且,我们的自觉程度越高,反思的能力越强,表达的冲动越大,我们的文化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就越大,在这样一个文化探索、创新的过程中,思想的内涵和美学的品位逐渐萌芽、摸索、发展而成型。这些创新的文化样式、形式,有我们已获得的新知识,我们已作出的新发明,我们第一次发现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语言、新的习俗、新的风尚,它们也许尚不成熟完善,也可能会消失,但它们无疑都具有对历史、传统丰富和修改的作用。这样,我们的文化世界中如此而成长起来的文化,方能在不断开拓、不断发展的迅速扩张中实现自身价值。这样一种文化的对象世界,必较之其先在文化的对象世界更加宽广、繁荣……
 
今天,人类正在面临着一个渴望更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价值观念尤其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尺度已经完全改变,新的文化样式、模式不断涌现,尽管有时存在着互相冲突而且有时是互不相容的倾向的情况,但文化上的创造、更新,已是时代之所需,也是时代之必须,而且这比以往更应如此。所以,减少一点复古文化,增加一点创新文化,就是让文化真正有价值的部位凸显出来,不要让它成为热闹喧嚣的文化闹剧,让我们最有生命质感的文化走上新的道路!
 
 
《科学时报》 (2011-1-28 B1 科学与文化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