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斌
2010年小麦播种后到现在,华北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039万亩,其中重旱898万亩。小麦生产第二大省——山东省已出现持续120多天的大旱,全省有3000多万亩小麦受旱,占山东省小麦播种面积的55%以上,部分地区出现了6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小麦重旱面积已超过540多万亩。由于未来一段时期华北还将持续干旱,面临着继2009年之后的又一场冬春连旱的大旱。
黄淮海是我国华北大粮仓,是我国夏粮主产区,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该地区年降水量就有减少的趋势,同时气候明显变暖,加剧了干旱缺水的危害,也导致小麦冻害有增加的趋势,干旱冻害交加发生,对作物丰产带来严重威胁,成为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心腹之患。
当前,华北干旱还在迅速扩大,虽然对大面积冬小麦越冬没有太大影响,但考虑到如果冬春连旱,小麦返青拔节期是需水量很大的时期,是春季分蘖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小麦分蘖两级分化和提高成穗率即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秋冬季土壤蓄水不足,对春播作物将带来严重影响。
针对华北地区当前和未来的干旱问题,为了保障华北农业全局不受干旱的严重影响,科学抗旱,提高抗旱效率,笔者建议当前的抗旱措施如下。
1.要加强气象干旱、土壤干旱、作物干旱的动态监测和深入调研,根据不同区域气象干旱、土壤干旱、作物干旱的不同受旱程度,进行分类科学指导。气候干旱不等于农田干旱,农田表层土壤干旱不等于作物受旱。在土壤缺水严重的时候,只有作物出现枯黄而不是(冻)青干,才是作物受旱严重的表现。由于播种推迟造成的弱苗田容易出现抗旱能力减弱,但不一定是土壤水分缺乏。灌溉田土壤龟裂,并不一定说明土壤干旱。因此,要根据每块农田的墒情和苗情具体情况分类管理、科学决策。 2.目前小麦处于越冬时期,地上部生长缓慢,不是小麦需水关键期,一定的土壤水分可以维持冬小麦生长。冬季气温很冷,提前灌溉反而使麦苗冻伤甚至冻死。因此,要根据当地气温变化,科学抓好小麦春灌抗旱。
3.立春即将到来,春早人更早。要根据各地物候条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提前作好春季抗旱灌溉准备。在气温稳定保持在3度以上的地区,要抓紧时间提前启动小麦春灌,灌好返青水,增施返青肥,保苗抗旱,促进弱苗向壮苗的转化,减少干旱损失。
4.在小麦春灌时,要减少大水漫灌,扩大小畦快灌、管道灌和喷灌,减少土壤板结。冬灌麦田土壤裂缝较多的田块,要进行锄化,破解土壤板结,保墒抗旱。
5.干旱严重地区,不论面积大小,国家和省地县各级部门要提前启动抗旱应急预案,尽早投入抗旱资金和物资,尽最大可能减少干旱损失,减缓干旱范围的扩大。不应等到干旱大面积发生、带来严重危害时,才启动国家级抗旱应急预案。要将有限的抗旱资金及时高效地用到干旱严重的地区,及时缓解干旱。
6.根据2009年华北地区春季抗旱成功经验,如果小麦春季抗旱灌溉管理及时到位,还可以取得小麦丰产,保障我国夏粮安全生产。要科学宣传抗旱,根据苗情和墒情,分类指导;要提前引起重视,提早布局抗旱预案;要客观报道宣传,积极应对,以免引起物价和粮食及农资等方面的价格上涨,造成社会不稳定。
7.春管春播即将来临,要积极筹措资金和各种农资,作好应对春旱的准备:一是选用抗旱节水高产作物品种;二是种子部门要对大部分作物种子进行抗旱防虫包衣处理,提高种子抗旱能力,保证出苗;三是对冬小麦受旱严重的田块,建议套种春玉米等其他作物,不要翻耕土壤,减少水分散失,实行硬茬深播;四是推广地膜覆盖等抗旱保墒增温技术;五是利用点浇等有限水分灌溉技术,保证春播作物发芽出苗。
8.春节过后,大量农民工即将返城打工,农村抗旱救灾力量薄弱,各级政府要组织好抗旱救灾专业服务队,如送肥、送药、送农资下乡服务队,打井抗旱和节水灌溉服务队,机耕机播服务队,防草防虫服务队等等,统一组织,集中力量,积极有效地抗旱救灾。
9.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及时进行人工降雨,以大面积缓解干旱。
长期抗旱措施为:
1.抗旱节水高产品种投资小、见效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长久地发挥抗旱高产增效作用。因此,要重视水旱兼用型作物品种培育和示范推广研究,发展生物节水,有备无患,遇旱抗旱,遇水丰产。建议国家立项开展“水旱兼用型作物品种培育与示范”研究。黄淮海地区一年小麦玉米两熟,建议国家立项开展“小麦—玉米抗旱节水一体化简化栽培体系创新集成与示范”研究。
2.华北历史上旱灾频繁,近30年来,由于气候干旱,华北北部地区如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等地区,河流基本断流;城镇工业发展迅速,水库基本成为城市用水的重要来源;加上农田大水漫灌,地下水每年下降1~2米,地下水漏斗群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地区因为地下水严重短缺,已难以支持灌溉农业的持续发展,半旱地和旱地面积逐渐扩大,因此,发展半旱地农业势在必行。要在重视发展节水灌溉的同时,学习借鉴和推广利用旱地农业技术,实现节水农业和旱地农业的紧密结合,使有限水资源充分储蓄,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蒸散,实现有限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丰产双赢。
3.在缺少地下水和生活用水的丘陵山区,必须加强调水工程的建设。一方面要抓紧建设临时解决人畜饮水的工程,另一方面要下定决心长远规划,投资远距离调水工程,彻底解决这些地区长期缺水的问题,不能老是临时抱佛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发展水利才是抗旱的硬道理和根本途径。
4.在华北北部地区,地下水长期缺乏,城镇用水安全问题突出,工农业用水矛盾突出,必须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同时要长远规划储水水库等方面的建设。不但要高效利用来水,还要最大程度储存未能利用的来水,而不是将远距离高价调来的水资源再排到大海浪费。
5.以前是“天下黄河富银川和河套”,现在应该是“天下黄河富河南和山东”。由于建国后长期对黄河治理,特别是小浪底水库的建成,彻底改变了黄河断流和洪涝灾害的发生,使河南省和山东省有细水长流,滋润着黄淮海平原——中国第二大粮仓。该地区地下水非常丰富,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目前主要是依靠黄河自流灌溉,对抽黄和引黄,特别是对干渠下游灌溉的毛渠和支渠及末端渠道延伸到每一块农田的建设投资不够,同时缺少大中小型抽灌设备配套,河南、山东沿黄河许多地区经常是“临河缺水,有水干旱”。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扩大抽黄和引黄灌溉工程到农田的灌溉体系一体化和灌溉网络化的投资建设。
6.在地下水相对丰富的地区,要加强机井灌溉投资建设,构建井渠双保险的抗旱防洪体系建设。在黄河来水不足时,利用黄河沿岸丰富的地下水,进行抗旱灌溉。同时,要建造林网路电配套的高标准灌溉农田,喷灌或滴灌技术与设备紧密配套,大面积推行刷卡灌溉,实现管理节水,积极长远应对干旱。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11-1-28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