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叶建国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20 7:38:7
百姓为什么热衷研究官场权术

 
《侯卫东官场笔记》,小桥老树著,凤凰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定价:29.80元
 
□叶建国
 
听说《侯卫东官场笔记》这个小说是一个在某国家部委工作的师弟的推荐,据他说,包括他的部门领导在内的身边的很多同事都看了这部小说,而且,这些有着多年官场经历的官员看后一致的评价是,对小说主人翁的所思所感颇有共鸣。由此,可以基本断言,这部小说的作者对中国官场尤其是基层官场的叙述还是经得住现实的检验的。
 
概括说来,本书描写了一个大学政法系优秀毕业生通过政府的公开选拔,以第二名的成绩成为某县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之一,但因为不谙官场之道阴差阳错地被分配到了一个偏远乡镇的偏远的村作为驻村工作组的一员。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该地区常年沉睡的优质的石头资源因为这个年轻大学生的来到,通过打通与外界的公路而得以开发,并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中使得包括主人翁侯卫东在内的一群乡村干部发了财,自此,小说的叙事开始在“官商勾结”的逻辑之下层层演进,侯卫东的官场经历一步步展开。
 
有人评价说,侯卫东的升迁经历展示的是一部新时期的官场现形记。
 
也有人评价说,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政府官员和他的几个女人的故事,毕竟,有政治的地方就有女人,有财富的地方也有女人,那么,在官商勾结的故事中当然更加少不了女人,而且,还不止一个女人。
 
当然,还有人评价说,本书客观上给读者提供的一个价值是,通过侯卫东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在中国的基层,官民之间、官商之间的真实的博弈图景,给我们了一种不同于之前大众媒体所描述的体会。
 
据说本书的作者就是一位尚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该书内容很大程度上正是从其自身经历虚拟而来,所以,赢得较多身在官场的读者的共鸣亦在情理之中。
 
书的封面上鲜明地打着“公务员必读”的字眼,显然,对图书的营销商来说,公务员群体应该是本书的主流阅读群体,不过,从市场的实际销售情况来看,非公务员也是成就本书入选“畅销书”行列的重要力量(从之前本书内容在网络连载时所获得的超高点击量也基本可以得出此种判断)。
 
我是在去西安出差回北京的时候在西安机场买的这本书。这是最近的阅读中最酣畅淋漓的一本书了,我竟然对侯卫东的命运如此牵绊,以至于那两天我放下书都有些寝食难安,就像小时候读章回体小说《杨家将》、《薛刚反唐》、《三侠五义》一样。
 
小说的故事概括起来并不复杂,但是,我后来想想,可能与大家窥探现实官场中的权术逻辑的心态有一定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近年来官场小说为什么这么火也许是有一定道理的。前几年有本叫《国画》的小说,也很畅销,被奉为公务员入职的第一课,那本小说中也传达了较为丰富的官场的权术逻辑和明争暗斗的经历。
 
那么,为什么大家开始这么关注官场的权术逻辑呢?最近在经济观察报出品的《书评增刊》上看旅美作家李大卫先生写的一篇关于《明朝那些事》的书评,里面对《明朝那些事》的畅销的分析中,也提出一个理由是,很多人希望从该书中窥探官场斗争的权术逻辑,但是,作者对这种读者的窥探欲望是持肯定态度的,“某种意义上说,你读什么书,你就是什么人。从书籍(以及包括电影在内的其他文化产品)的流行,可以看穿一个社会的内心。阅读大多是个心理上的移情过程。老实本分的人,未必热衷政治上的阴谋诡计,而是守着电视,看看韩剧什么的。这部书的热销,说明我们的社会中,有创业欲望,或是有家业可守的人多了。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抑制这些人的发展欲望,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对李大卫的这种解读我在一定程度上是赞同的,而且,我也希望这样的解释代表了读者的真实需求——如果有很多人希望通过对真实的官场逻辑的窥探并真的对维护自己的财产和家业的安全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这本身就说明,有家业的人确实多了(这些家业建立的合法性是另一个问题)。
 
由此,我也想到前一段时间和一个同事聊到的未来时政新闻的发展,自本世纪以来,中国的财经媒体经历了一个可谓“黄金十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新闻在工具理性层面获得了较大的操作空间,意识形态的管制较少地被使用于对此类新闻的管制,那么经过30年的改革,确实有很多人积累了较多的财富,在这个时候,对个人财产权的保护将为更多的精英所关注,而确保自己财产安全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这个国家的权力运行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是个人的包括财产权内在的权利能够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而基于中国当下的国家体制现实,走向法治化的过程说到底就是政治转型。
 
而且,在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逐步走向深入的同时,政治转型也变得尤其迫切,否则,多年来在经济转型和社会中所取得的成果将可能葬送与体制复归的道路上。
 
所以,社会上对时政新闻的需求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这也是我一直所坚信的中国政经类媒体的市场空间将被拓展的依据。当然,能否最终被拓展与这个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有直接关系。
 
所以,我们或许应该期望在不远的未来我们的读者可以通过真实的政经新闻的报道来了解中国政治和官场运行的真实的逻辑,而不是从现在这些畅销的虚拟的官场小书中来窥探。
 
《科学时报》 (2011-1-20 B4 精神 生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