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坼裂》,歌兑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定价:39.00元
汶川大地震,离我们越来越远,应激状态下铺天盖地的图像和文字也早已被一波又一波的信息洪流淹没。曾参与抗震救灾、目睹过巨大灾难的作者歌兑,在大震之后经过两年的沉淀思索和精心创作,推出长篇小说《坼裂》,以自己的方式对汶川地震进行更具文学意味的观照,更富哲理色彩的思考和祭奠。
□本报记者 李芸
《坼裂》作者歌兑是部队的一位医学教授,汶川地震时曾任抗震救灾医疗队队长,2008年5月12日晚带领38名外科专家奔赴灾区,并在那里奋斗了近80个日日夜夜。如果由他写出一部抗震救灾故事集相信定是原汁原味且真实感人的,但歌兑却仅仅把大地震作为背景创作了一部小说,而故事的缘起也似乎过于普通——故事主人公林絮和卿爽是部队医院的同事,一个年轻有为却玩世不恭,一个美丽聪慧但寂寞孤独。某一天他们突然发现网上的恋人就是对方,并有了一次灵与肉的交汇。然而卿爽已经结婚,双方家长都在反对,他们也背负了沉重的道德十字架,但他们仍渴望冲破世俗樊笼,并决定好好谈一谈。
这时,极端状况出现了——两人相约见面是2008年5月12日之夜,但那天中午,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爆发了,所有的考验都在那一刻突然降临。林絮当时正在德阳天府医院“走穴”,卿爽在救灾途中遇到了从美国回来作为医学专家参与救灾工作的丈夫……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他们无从躲闪,也让所有被迫卷入这场灾难中的人经历了一次灵魂深处的大坼裂。
比大地更惨痛的坼裂是人的坼裂
《坼裂》的封面有这样一句话:“坼(chè彻),是指大地由整而分;或泥土由板而裂;或种子破壳发芽。而人心深处,也藏着这一‘坼’。所以,人性总是丰富多彩。”这句话也就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写人心,而不是地震。
小说以大地震为背景,却又努力超越地震掘入生活的深层,去描写地震环境中的人以及他们内心的真实,并真正走进大地震中人们的精神层面。《坼裂》通过林絮和卿爽的视角去展现感天动地、红旗招展、英雄涌现的救灾画面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把日常生活状态置于地震灾害的叙事框架之中,让读者与未经思考的自然而然的细碎生活暂时坼裂,反思自我。正如著名评论家贺绍俊评论《坼裂》是“作者在地震废墟上为坼裂的心灵施行的一场手术”。
作者述说:我是学医的,医学这个职业有“三多”:对人的研究多,见的生离死别多,从而感慨、遗憾和感悟也必然多。这对认识“人”、描写“人”、玩味“人”有帮助。
我们在灾区待了近80天,从急救阶段到转运阶段以后,我抓紧写了些专业文章和感想。那时我觉得已经算是对这样一场非战争军事行动有所贡献、有所交代了。但到了2009年春节,大年初一、鞭炮声中,我觉得我根本放不下。在我这里它不能这么草草结束。
人性是异常复杂且矛盾的,比大地更惨痛的坼裂,就是我们自身的坼裂。《坼裂》通过大地震这一极端状况,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隐藏的种种怪诞荒谬之处展露无疑,揭示出大灾难中被撕开的坼裂的人心、人性,让我们直面赤裸裸的真相。
理直气壮写干干净净的性
有人说《坼裂》是一部描写人类性爱的书,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描写灾难处境下的爱与欲,并有许多性爱描写。乍一看,爱与欲和感人救援故事的分配似乎有些比例失调,而且在灾难现场,这样的爱与欲有多少真实性?描写性爱又有何意义呢?
作者述说:说到真实,如果我们把眼光从电视机移向震后灾区更为辽阔的大地,就会发现那里的人们已经以神奇的速度恢复了他们简单而自足自乐的生活。人们并不是尽在废墟上哭号、焦虑和等待。在地窝棚门口你闻得到麻辣烫的香味儿,2008年5月15日在汉旺滚落的巨石旁已有人种上了空心菜,躺在露天里的伤员喝着女朋友带给他的啤酒、吃着才从地里刨出来的煮花生……爱与欲,它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一对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性爱毫无疑问地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书里并无放大或夸张,只不过没有回避隐讳罢了。
抛开自然灾害的特定场景不谈,仅就爱与欲本身而言,它已经到了某种灾难并需要拯救的边缘了。首先,“食色,性也”。“食”与“色”这两个最基本的生物属性,伴随着食物获得的艰辛程度在不断下降,爱与欲就成了本性上最难得到的东西。二是,现代社会对婚姻观、生育观、爱情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性爱的欢愉从进化设计上是对生育付出的辛劳的奖赏,是个很庄重的很科学的演进机制,可现在它奖赏什么呢?谁能够回答“性”在多大程度上与最本能的繁殖目的相分离了?谁又能回答当爱的成分之中剥离了种族维系的责任之后,是更轻飘了还是更纯粹了?亿万年进化之功“废”于一旦,人口的数量在民族地位中的附加值忽然不重要,甚至成为负担了,难道不需要对爱与欲的社会价值重新认识吗?
许许多多的作品通过影射“性”的含义来涉及生活、态度、方式、理想,那么,为什么不能倒过来,我们用性的过程来阐释人物的生活、态度、方式或理想?要敢于理直气壮地去状写干干净净的性的本质。读者甚至可以把眼球错开那些救援行为,而独立地阅读与思考情爱的部分。因为作品正是要质问当前中国人的情感方式——这种满是裂痕的情和爱。如果怀揣着理想,写作与阅读都是不会有禁区的。
读起来很累的书
豆瓣上对《坼裂》有这样一句评论——“不认识书名不要紧,怕累的别看”。看《坼裂》真的不轻松,主人公林絮和卿爽在小说中不厌其烦地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检视,使小说显得絮絮叨叨,冲淡了故事性,让小说看起来像是一篇震中游记或者哲理散文。当然这也是由作者的创作意图决定的,因为“本书所要展现的,就是一种细碎的生活状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李正委这样谈他的读书感受:“小说阅读起来没有轻舟急流的畅快,反而会有泥泞中跋涉的阻滞感,它不是为了刺激感官,而旨在引发思考,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此阅读这部小说需要耐心,也许中途还不得不放下,既因为节奏的缓慢,也因为调子的沉重。
作者述说:《坼裂》有这么几个写作原则:主题上注意矛盾不仅在故事本体,而且在广义的生活状态中存在;行文上尽量不去对“好”与“不好”作出评价,甚至对行为的表述插入一些“干扰和伪装”,还原到事情发生时的认识水平,供读者去剖析;结构上制造故事的断裂感,让读者不要停留在事件层面,而是徜徉于人物的意图层面;描述上尽可能突出具象性、画面感,等等。
我是煞费苦心了。这样,某些段落读起来估计不怎么省劲儿,肯定会失去一些读者,但是我坚信要看本书的读者不是只求休闲的——那样的话去选择肥皂剧更省脑子,我必须保证呈献给读者阅读快感和质量。
《科学时报》 (2011-1-20 B4 精神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