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卞君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20 7:38:7
这是没有老去的时代

 
《大败局》(十周年纪念版),吴晓波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定价:80.00元
 
□卞君君
 
2000年,在新华社遇到了吴晓波,他穿着休闲衫,身材高瘦、面容清秀,还戴着一副黑框的眼镜,一副典型江南才子的模样。这个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年轻人,虽然不是经济专业出身,却并不影响他对商业世界的深刻洞悉,他总是习惯对企业的细节去作再三观察。吴晓波的企业研究严肃认真,观点新颖独到,同时文笔充满灵动之气,所以短时间中他成为了众多流行报刊的专栏作者。
 
2001年,吴晓波捧出了他第一本商业写作《大败局》,书中分析了瀛海威、秦池、爱多、巨人、玫瑰园、飞龙、三株、太阳神、南德、亚细亚这10个中国新兴企业盛极而衰的失败基因。随即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企业宿命的深入思考,广受推崇的《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20本图书”之一。这位经济记者从此被人称作中国最优秀的财经作家,他证明了严肃的商业写作也能够跻身畅销书行列的经典之作。
 
标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第一品牌”是怎样砸掉的?暴利到底给企业留下了什么?企业家离政治该有多近?狂热的激情是怎样成为祸根的?吴晓波深度解读著名企业盛极而衰的“中国式失败”,“从失败中吸收成功的基因”成为财经写作的一个新视角而广为流传,该书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是一部关于中国企业失败的MBA式的教科书,成了企业失败案例写作者一座再难超越的高峰。
 
10年间,《大败局》重印了30多次,印量达百万之巨。这是一部冷静描述企业发展与衰败的书。整本书讲述的都是失败企业的故事,所有的名字都是遥远但不陈旧的记忆,瀛海威、秦池、太阳神、爱多、巨人……一度让人仰视的著名品牌企业。这些企业开始的故事总是充满了传奇,到最后却是一片废墟的孤寂。在《大败局》出版6年后,2007年吴晓波再度出手,出版续集《大败局II》,记述了发生在2000年到2007年之间的新败局,
 
在《大败局Ⅱ》中,吴晓波又用其特有的细腻文笔剖析了健力宝、科龙、德隆、中科创业、华晨、顺驰、铁本、三九和托普9家或体面善终或横尸荒野的企业经典败局。世人都喜欢创造奇迹,殊不知所谓的商业奇迹,虽然诱人却都隐藏着极高的风险,就像昙花惊艳的急速绽放后就将面临的是瞬间凋零。9家企业用它们的失败记述了一段新的历史,“这是一件让人遗憾,但不是可耻的事情”,两部《大败局》,吴晓波在更宽的视野和更长的历史维度中,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式企业的成败规律。
 
从这些败局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绝大多数的企业失败都是忽视了经营管理最基本的原则,失去了对管理本质的把握。而企业家内心欲望的急速膨胀是另一个造成“大败局”的重要原因。商界是一个不讲究出身与背景的竞技场,机会永远属于那种勇于追求的人。也许你很难分清楚“野心”与“梦想”到底有多少区别。就像秦池老总姬长孔说的一样,“我每天开一辆桑塔纳进中央电视台,每天开出来一辆奥迪”。企业家有超人的直觉和运营天分点燃了企业扩张的野心,但悲剧其实从这里就已经萌芽。商业终归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任何超出能力极限的欲望,都将引发可怕的后果。
 
严格地讲,《大败局》不是一本阐释经济原理和企业管理的书,然而,作者把握、记载了一类中国企业的灾难以及这些灾难背后的共同点,生动翔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中19个明星企业的存亡轨迹,揭示了这些企业盛极而衰的内在原因。如果将《大败局Ⅱ》所记录的败局和《大败局》中的失败案例合在一起来阅读,你将可以看到过去15年里发生在中国商业界的众多兴衰往事。这也是吴晓波创作的这部《大败局》最迷人之处。
 
这本书在体例上也很有特色,开创了公司史记述的新风格。书中不仅对每家企业都附有大事记、档案留存、八方观点等小板块,给以独到的点评,并摘要了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和资深记者对有关经济现象的精辟分析。新版的合刊,作者又增添了一些后继的故事。吴晓波说:“中国企业是时候走入理性思考的时代了,中国需要向世界贡献商业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败局》一书不仅仅是对企业灾难的简单刻画,更为重要的是对富有激荡力的企业变革的呼唤。“对于它们的结局,我们应该为悲剧鼓掌。因为苦难从来是成熟者的影子。”吴晓波如是说。
 
书中提到的名字已经开始显得有些陌生。每一个企业似乎都是耳熟能详,隐约的记忆是它们曾经辉煌一时,然而这种辉煌却突然在它们“花样年华”的日子里灰飞烟灭,很快便消失殆尽。有时候,企业失败的原因看起来如此简单,就如同它们当年的成功一样不可思议。企业决策者的失误导致整个游戏的崩溃,如此惊心动魄的“辉煌失败”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的枯萎所带给人们的震撼。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一直处在一个剧烈转型的时代,法制在逐渐的建设和完善之中,冒险者往往需要穿越现行的某些法规,这样一个独特的中国式商业环境,使很多商业行为都将在一种灰色的中间地带运行,也因此造就了诸多“中国式失败”。因此,在《大败局Ⅱ》中,面对李经纬、顾雏军、唐万新、吕梁、仰融等多位企业家人物的命运起伏,吴晓波总结出了导致企业“中国式失败”的原因,它们是:“政商博弈的破局”、“创业原罪的困扰”和“职业精神的缺失”。吴晓波希望用这样的发现,给中国公司的成长带来“养分”。
 
时间的沙漏飞逝,10年对于多数读者而言,那几乎已经是刻在了石碑上且不断被风化的历史了,对于《大败局》这本读物而言,可能年代太“久远”了,早有更新的,更好的案例来取代这本过于“古老”的读本。然而对于没有读过它的、更年轻一些的读者,这依然是一本值得细细研读的书。失败是后来者的养料。这些曾经在人们记忆里留下的著名品牌,其失利无疑是人们在阅读企业史时最好的教材。许多创业的和在建业的管理者一个容易犯的毛病是,我们企盼成功,企盼卓越,却往往忽略了如何活着。至少,从《大败局》所选取的这19个案例看,没有一个公司是因为竞争对手的强大而失败。因此,学习如何不失败、不死亡,比学习如何卓越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正如一个中国企业家所说:成功,就是活着。
 
几乎可以这样定义,《大败局》这本放在手上令人发烫的书,即使是百年后仍然将成为研究中国企业史的必读书目之一。正如同《孙子兵法》所阐述的计谋战略如今仍然被企业家们演用,《大败局》所描述的这一批企业,其兴衰沉浮都带着浓厚的时代烙印,但这些“古老”的企业案例所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依然没有显得过时,依然影响在当下。
 
“从来没有说一本书,是注定会流传下去,一切的选择权都在后来的读者手上。”吴晓波说,“书应该是思想整理的一种工具。有哪些留下来,是后面人的事。”
 
这是一个还没有老去的时代,中国的商业历史仍在一条演进的轨迹上快速地前行着,今日的中国企业家们正在经历一场从智慧到命运的“牢狱历练”。或许也可以断言,“从优秀到失败”的企业将远远超过从“从优秀到卓越”的企业。对于今日的企业家而言,过去那些人们的历史恰好就是他们的镜子。前人的失误或许不会完全上演,但是所有即将发生的悲剧中都无一例外地活跃着前人失误的痕迹。所有商业上的兴衰都如出一辙。从他们的失败中,我们不仅看清了过去,更看到了未来。
 
欣闻《大败局》十周年纪念版出版了,如果你的书架或案头边至今都还没有《大败局》,那么你真的是OUT了。
 
《科学时报》 (2011-1-20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