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金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20 7:38:7
摩洛哥大旅行家的游记

 
《伊本·白图泰游记》,[摩洛哥]伊本·白图泰著,马金鹏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定价:25.00元
 
□金涛
 
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在未名湖畔读书,当时开了一门地理学史的大课。不知什么原因,本该介绍世界探险史的课程,却是囿于禹贡、山海经之类的古籍图典,地理大发现的探险与领土开拓几乎没有触及。不过谈到中世纪的著名旅行家时,除了简要介绍了马可·波罗,也提到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只是他的著作那时还没有全译本,我也没有留心搜寻。多年后,买到这本渴望已久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我在扉页涂抹了几个字:“2001年1月18日购于西单图书大厦,是日雪天。当年在大学听地理学史课,曾提及阿拉伯古代探险家伊本·白图泰之事,未见其书,今方得见该书。”
 
《伊本·白图泰游记》(以下简称《游记》)全书50万字,前有“译者的话”,正文分上、下册,附有校订者序言和伊本·白图泰小传,出自原书校订者之手。这两份材料很有意思。据“译者的话”,该书选定的版本是埃及教育部颁布的校订本,从中可以得知,《游记》是埃及四年级学生阅读的必读书目之一(这当然也是往事,如今怎样不得而知)。此外,关于伊本·白图泰的生平,这个版本可以算得上是比较权威的了。
 
伊本·白图泰比意大利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晚差不多半个世纪。马可·波罗生于1254年,卒于1324年,17岁时随经商的父亲和叔叔一道前往中亚开始了东方之行,1295年才回到故乡威尼斯的。
 
伊本·白图泰1303年出生于摩洛哥丹吉尔的一个富裕家庭。从22岁起,他先后4次去圣城麦加朝觐,然后前往中亚、西亚、北非、印度、东南亚、西班牙,远至中国等地漫游。1354年,第三次出游回到摩洛哥京城非斯后,奉国王之命,伊本·白图泰口述他的全部旅游见闻,由国王派书记官用阿拉伯文记录,1356年成书,题名为《异国风光和旅途奇观》。1377年伊本·白图泰在非斯逝世。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频道,曾经在摩洛哥实地拍摄了寻访伊本·白图泰足迹的纪录片,对于了解这位大旅行家的生平事迹有一定参考价值。
 
《游记》的内容十分丰富,因为他的足迹如同马可·波罗一样,遍及当时世界上商业、经济、贸易最发达的地区,如的黎波里、亚历山大、开罗、耶路撒冷、巴格达、大马士革、贝鲁特、德里、广州、杭州、泉州等历史名城,内容涉及城市风貌、名胜古迹、城市建筑、社会设施、重大事件、礼仪习俗、风土人情。当时蒙古人建立的地跨欧亚大陆的帝国,东西方的来往比较方便,中国正值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后期,这也为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提供了自由往来、从事旅行的必备条件。
 
《游记》中关于中国的描述不太多。在有限的记述中,对于中国的地大物博,极为丰富的农产品、水果、金银制品,以及瓷器、煤炭、绘画、手工艺品、交通、船舶等都有生动的记述。如记述当时称为刺桐的福建泉州:“这是一个巨大的城市,此地织造的锦缎和绸缎,也以刺桐命名。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停有大艟克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这个港口是一个伸入陆地的巨大港湾,以至于大江汇合。该城花园很多,房舍位于花园中央……”书中对杭州、广州的城市布局、市场、贸易、清真寺、穆斯林生活的记述,着墨不多,却弥足珍贵,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风俗的不可多得的史料。
 
有意思的是,《游记》详细记述了他在杭州受到当地最高行政官员的盛情款待,在总长官郭尔塔府邸举行的宴会上,魔术师表演的一个节目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书中写到:魔术师拿出一个木球,球上有一洞眼,系着长绳,他将木球向空中一抛,球升到空中。 “魔术师让他的徒弟,缘绳而上,他爬着爬着也不见了,连喊他三声都未答应。他便气狠狠地抄起一把刀子,顺绳而上,他也看不见了。一会儿见他把那孩子的一只手丢在地上,一会儿又丢下来一只脚,不久又丢下来另一只手,不久又丢下来另一只脚,又丢下他的身体,最后丢下他的头。不一会他气喘吁吁地满身血污,凌空而降,翻身拜倒在长官的面前,口里说了一些中国话。这时长官吩咐赏他一点东西。他把孩子的肢体捡拾到一起,拼凑好,只见他用脚一踢,那孩子便毫发无损腾地站起……”这个血腥的魔术表演使他“大惊失色,心跳不止”,以至不得不服药才好了。
 
我之所以照抄书中这个魔术的表演过程,是因为600多年前这位摩洛哥大旅行家目睹的魔术,我小时候听家父讲过。只是家父说的是一家富人的老太太举行寿宴,有魔术师一老一小表演偷蟠桃。小孩也是缘绳而上,然后从天上掉下一个个大寿桃,说是从王母娘娘花园里偷来的。正当老寿星和众宾客高兴地分享寿桃之际,发生了意外,偷蟠桃的孩子被发现,于是出现了手、脚、肢体大卸八块从绳子上扔下的惨状。老汉号啕大哭,众人十分尴尬,只好纷纷慷慨解囊,给了老汉很多钱物。结局是相同的:偷桃的小孩死而复活,魔术师挑着担子满载而归。
 
家父当然没有读过伊本·白图泰的游记,但是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第一卷《偷桃》,内容与家父讲的故事大体相似。摩洛哥大旅行家当年亲眼目睹的魔术表演,几个世纪后出现于中国大作家蒲松龄(1640-1715)的作品中,并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一曲佳话吧。我不知今天的魔术大师能否重演这个节目,倘若可行,何不重登舞台,在中非文化节上演出,让伊本·白图泰的同胞大饱眼福呢。
 
最后,我还必须提到本书的译者马金鹏先生,他是北大东语系阿拉伯语教授。从“译者的话”得知,马金鹏先生1932年留学开罗爱资哈尔大学,毕业时即萌生翻译《游记》的宏愿。此后因时局维艰,翻译时断时续,寻觅不同版本,比对校勘,多方求教,释疑解惑,前后历经40年,终于将这部经典著作译为中文,付梓出版,也使我辈后学得以欣赏这一人类文化瑰宝。此中甘苦,唯译者自知也。
 
翻译如传播文明火种,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后人永志不忘。近日获悉,《伊本·白图泰游记》又有新译本问世,经典著作有多种译本,乃读者之幸。
 
《科学时报》 (2011-1-20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