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学类“冷”专业走俏就业市场 |
地质、勘探、土木工程等专业毕业生成用人单位香饽饽 |
□周图伽 杨晗璐 彭丽
“去年11月我与云南省地质调查局签订了就业协议。”与许多大学生在这个严冬依然奔走在求职路上相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专业大四学生熊波的脸上没有丝毫就业难的焦虑。
记者日前在成都理工大学了解到,地质、勘探、土木工程等“艰苦”专业一改往日冷清,就业率在近两年呈现出一路“领跑”态势,地质类专业从去年9月到11月呈现签约高峰,每名毕业生有6个用人单位可供挑选。
“除保研、考研一族,以及公务员‘国考’大军,‘艰苦’专业的学生只要想找工作,签约机会几乎为百分之百。”成都理工大学就业办副主任杨德祥如是表示。
双选会上,用人单位感叹“下手太晚”
“来的企业特别多,投简历的同学却相对较少。”熊波这样描述招聘情景。双选会上,300多家用人单位来校纳贤,其中约有100家对艰苦专业毕业生抛出橄榄枝,但由于不少地矿局早已提前来校“下订单”,双选会应征学生寥寥无几。河南地矿局负责人在双选会上携30多个下属单位来校,但因晚来一步,不得不感叹“下手太晚”。
由于近几年国家高速公路、高铁项目等大型基建的上马,地学人才需求量急速增加。此外,我国从事地质专业教学的高校屈指可数,有些地质类院校在社会化办学过程中几经更名,数度沉浮,导致当下以地学为特色的高校数量下降,这使为数不多的地学类冷专业毕业生“逆市飘红”,成为2011年大学就业市场上实实在在的香饽饽。
艰苦专业走俏,带动招生市场火暴
“冷专业热就业”的市场利好,吸引越来越多的高考考生和家长将报考目光投向“艰苦”专业。近几年,成都理工大学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现已由2007年计划招生5509人增加到了2010年的7700人,“艰苦”专业的招生人数占据其中27%左右。即使人数不断扩增,每年这些专业依旧会在第一志愿全部招满。还有不少学生会在大一、大二时选择转入地学类专业。
记者从成都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处)了解到,虽然作为一个二本院校,成都理工大学的这些“艰苦”专业在很多省份的最低录取分数却都已高于第一批次录取的省控线。该校招生办负责人吕蚕透露,2011年学校拟在甘肃等部分省份将地质学、土木工程、勘察技术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石油地质等八大特色专业放在一本招生,以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考,为国家输送高质量“艰苦”专业人才。
“非一线城市不去”的择业观念正在改变
针对一些学生和家长担心以后“艰苦”行业工作辛苦的情况,杨德祥解释,现在一些所谓“艰苦”专业的毕业生,待遇和工作条件都相当不错,如青海有色地矿局来校便开出了新进本科毕业生月工资超过5000元的诱人待遇,而华东冶金地勘局则给毕业生提供安置性住房,每平方米仅1000元。
在采访中不少大学生认为,与其找一个所谓的热门专业,在一线城市辛辛苦苦当蚁族,过“蜗居”生活,还不如在待遇不错的基层寻找发展机遇。“我们第一年实习会有两千多元底薪,加上项目提成、年终分红、五险一金,公司提供的待遇算是相当优厚。”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覃晴说。
覃晴建议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应该踏踏实实立足于基层,把实践功夫打牢,“基层是最锻炼人的地方,容易获得一线工作经验,成长更快,这对于我们未来从事更高层次的管理工作、获得更好的工作待遇可以创造很好的平台和发展机遇”。
如今,毕业生就业心态越来越趋向理性务实,各单位来校招聘时也通过介绍单位发展前景来打消毕业生的择业顾虑,“非一线城市不去”的择业观念在逐渐改变。“我们中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去最基层的地方奋斗,为以后走上管理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发展前景还是挺好的。我很期待上岗工作,真正体验作为一名‘地质人’的快乐。”熊波对未来工作充满憧憬。
《科学时报》 (2011-1-14 A2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