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解密的走红,带来了一场网络狂欢,但狂热之后必须要有冷思考,要审慎地看待这一现象的出现,不可因追求一时的快意而迷失判断,要考虑一下这种事情如果放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该怎么办。到目前为止仍旧脆弱的网络安全,在带给人们些许快意的同时,是否能让大家看到未来网络秩序崩溃所带来的巨大威胁。
维基解密网站已给全球网络安全提出了新的课题,这无关乎反战、正义、揭弊,而是现实的安全问题,一位公司职员在把这些文件当小说看的同时,或许另有几百名恐怖分子正在研究这些文件,从中找到发动下一次恐怖袭击的灵感。互联网在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然形成了一个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规则以维护其运行秩序,但这个虚拟世界却能对现实世界发挥难以想象的影响,甚至改变某些事件的进程和方向。
近年来各国都开始逐渐意识到网络监管的重要性,但如何监管,监管到什么地步,这是无先例可循的。监管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和公众的安全,防止网络成为损害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平台,但相关定义的不明确,却给这项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如有关言论自由的界限问题,如何理解,如何把握,这需要大家达成一个共识,不能将一些大而化之的概念滥用。如果一名士兵泄露几份机密文件就要坐50年牢,而接受这些文件并将其公之于众的人却能毫发无伤,那不仅是网络监管的失败,更是法治社会的悲哀。
从“维基解密”这家网站的崛起可以看出,由于互联网无国界的特性,确实需要有一部通行的虚拟法律准则,而这部法律应该也是超越国界、超越地域和意识形态界限的。由于传播速度太快,互联网带来的效应呈现两个极端,在网上做任何事,效果都是倍增的,做好事事半功倍,做坏事也一样。用传统规则去管理互联网,显然有些捉襟见肘。在网上,一个瑞典人和一个美国人获取信息的速度和途径是一样的,在美国纽约发生飞机撞大楼的恐怖袭击时,身在斯德哥尔摩的人并不一定比身在芝加哥的人更晚得到这一消息。既然这样,又有什么理由让一种行为在这个国家不合法,换一个国家就合法呢?因此,国际间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寻求共识,统一思想,进而达成一致协议,搞一个通行的、所有国家都认可的互联网管理规则,从而有效掌控和管理不断发展的互联网。
理论上讲,一切监管都滞后于实际案例。往往是先出了一件无法可依的事件,才有了相关规则的制定和确立。从互联网这个概念上讲,没有谁能看到5年甚至10年之后会发生什么,但眼下发生的却不能不看。或许你是个反战主义者,或者你对美帝的霸权不以为然,但无论如何不能忽视一件事情即:虽然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始终存在较大争议,但并不意味着维基解密网站泄露各国国家机密的做法就该得到赞赏,即便“维基解密”网站的目的是为正义,但其做法相信不会被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视为合法。用错误的方式对待错误,得到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
“维基解密”的走红,带来的不仅仅是快意恩仇,更是给互联网敲响了一记警钟,在这个世界上,秩序的混乱总是从某个节点开始的。何况,互联网并不是一个小小的节点,是足以影响现实社会的一股强大力量,有谁会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一个秩序崩溃的互联网,不会让一个本不太平的世界彻底崩溃呢?
信息可以多自由
“维基解密”利用了全球化网络和区域性制度之间的脱节,游走于制度缝隙。尽管阿桑奇爆料无数,惹怒了白宫,但美国的保密法还是拿一个在互联网揭秘的澳大利亚人没有办法。技术的发展已经把制度抛在了后面,阿桑奇以解密的形式把问题醒目和尖锐地提了出来。越界的信息自由将把人类带向哪里,值得深思。
“美国政府和军方的眼中钉”、“华尔街大佬们的噩梦”、“肯尼亚大选的操控者”、“各国外交机密的爆料者”、“全球变暖阴谋的揭露者”……所有这些“头衔”,都归于澳大利亚人朱利安·阿桑奇和他创办的“维基解密”网站。自2007年上线以来,“维基解密”在网上公布了数万份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内容的各国机密文件。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这些被刻意隐藏的秘密,一夜间大白于天下,引发了一系列丑闻和危机。
“维基解密”的做法是不是正当?它的解密行为是否可取?公众的知情权有没有边界?
“维基”是一个理念。“维基解密”也好,“维基百科”也罢,都是这个理念的践行者。“维基(Wiki)”是个缩略词,来自英语WhatIKnowIs(我所知道是……)。它是一句鼓励的口号,鼓励人们在网上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分享知识,那便是“维基百科”;分享秘密,则是“维基解密”。主张“信息自由”的“维基理念”,继承的是黑客文化精神。
事实上,“维基解密”与黑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基解密”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一个以某位知名黑客名字命名的基金会;而阿桑奇在虚拟江湖上的外号是“黑客罗宾汉”,他早年正是一名黑客:16岁组建黑客组织“颠覆国际”,20岁入侵加拿大电信的网络系统,26岁著书立说宣扬黑客主张……他创办的“维基解密”是一个平台,一个展示世界各地黑客入侵成果的“博览会”。
盗亦有“道”。在黑客看来,破解和入侵人家的电脑系统,非但没错而且应该鼓励,因为入侵为的是找出系统中的漏洞并打上补丁,而要写补丁程序,必须看系统程序的源代码,因此信息必须公开。实际上这是科学研究的要求和准则,而黑客的发源地正是电脑科学实验室:上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孕育了最早的黑客;黑客原是程序员间的相互戏称,他们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互相攻击来测试和改进完善程序。在这群黑客看来,攻击、入侵、共享、开放完全是理所当然的,是工作的要求。
时代变迁,技术进步,摩尔定律把电脑变得越来越小也越来越便宜。PC走进了千家万户,互联网又连起了千家万户。电脑和网络走出实验室,步入了社会。社会不是实验室,但黑客们显然不是这么想的,在他们心目中,连结着庞大社会的电脑系统和互联网照样还是可以供自己玩“入侵游戏”的实验室。
从实验室到社会,这是“维基解密”在信息自由名义下实施的第一重越界。但同样是“维基理念”的践行者,“维基百科”却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乃至赞扬。因为它谨守社会规范,它的自由有原则、负责任,通过巧妙的制度设计,它避免了对版权的侵犯;同时借助开放的特性,迅速而良性地发展,取得了足以媲美大英百科全书的骄人成绩。可见,只有遵行规范、自我约束之下,信息自由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维基解密”不同,它斗胆实施了第二重越界,从规范之内到反规范的越界。这是由“解密”行为的特质所决定的。保密是一种制度。虽然保密也会被滥用,有时被权势者用来替自己遮丑和营私,剥夺公众应有的知情权,但多数情况下,这项制度是合理和需要的,合乎公共利益。况且,保密在广义上也包括保护经济活动中企业的机密,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随心所欲、不顾一切地揭秘,是对制度的挑战;这种挑战也可能促成一些社会进步,但更多时候将给社会制造混乱。
互联网又称网际网。在物理上,它串联起的是世界各地的网络;在文化上,它串联起的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种社会规范和制度。“维基解密”利用了全球化网络和区域性制度之间的脱节,游走于制度缝隙。尽管阿桑奇爆料无数,惹怒了白宫,但美国的保密法还是拿一个在互联网揭秘的澳大利亚人没有办法。技术的发展已经把制度抛在了后面,阿桑奇以解密的形式把问题醒目和尖锐地提了出来。越界的信息自由将把人类带向哪里,值得深思。
维基解密的内容从哪来
在阿桑奇和维基解密的官方说法中,维基解密的信息来自于数个国家的支持者的提供。简单的理解,你可以想象成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投稿,当然,稿件的内容比较特别。而维基解密需要组织权威的专家,包括资料鉴定专家、笔迹学专家和相关政治经济领域专家等,对“来稿”进行严谨的审核,去伪存真之后,再确定是否发布。
作为维基解密的官方说法,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毕竟已经惹了这么大的麻烦,以维基解密所标榜的宗旨来讲,不会在这种事情上撒谎。只是对于那些来自数个国家的支持者,让人浮想联翩。
能够掌握如此机密资料的,绝非是该国的普通人士。我们不排除有政府、企业人员处于各种目的向维基解密投稿(实际上这种可能性是确实存在的),比如政党攻击、官场倾轧等等。但我们不能不怀疑到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维基解密的创始人阿桑奇本身是一名出色的黑客,而黑客一般来说志同道合的朋友都比较多,因此,那些解密文件中,不能排除存在各国黑客们通过技术手段获取的可能。
“维基解密”解了哪些密
随着“维基解密”披露了9万多份美军机密文件,“维基解密”网站也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为此,媒体梳理了“维基解密”近几年来所泄露的几大“不能说的秘密”。
1.美军袭击伊平民视频
“维基解密”网页上的一段视频录像显示,驻伊拉克美军士兵在直升机上朝地面上的人群开火,结果造成包括2名英国路透社记者在内的18人死亡。
2.关塔那摩监狱手册
2007年,“维基解密”公布了一份美国国防部下发给士兵的《关塔那摩监狱管理指导手册》。该手册内容显示,监狱管理士兵有权阻止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探视囚犯。如果被关押人员表现良好或是积极与军方配合,还可获得“特别奖励”——一卷手纸。
3.气候学家擅自改数据
去年,超过1000封英格兰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的邮件内容被公布在“维基解密”网站上。邮件内容显示,气候学家擅自更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气候数据,以证明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4.佩林私人邮件
在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竞选搭档佩林和家人的大量私人照片以及一些邮件内容被“维基解密”网站公布在网上,引发民众热议。
5.50万条“9·11”短信
去年11月,“维基解密”网站曝光了超过50万条“9·11”事件发生当天美国民众通过手机发送的短消息内容,其中包括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地方官员的短信。
维基解密提醒中国
从维基解密爆料到“全球通缉”阿桑奇的演变,除了事情本身之外,更提醒人们到了认真思考全球化时代如何处理信息透明与信息安全的关系,以及应该如何规范政府运用何种能力以保护信息安全的时候了。
首先,维基解密的系列爆料显示个人借助信息技术以及跨国网络的协助,已经能够凭借披露核心信息,直接动摇维持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从实践来看,国际体系中的国家行为始终有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成分,但长期以来国家之间形成了某些具有默契的行为规范,彼此注意为对方保留最起码的尊严和底线。就这点来说,此次阿桑奇披露美国国务院内部机密文件的行动,确实有些过线了。不管不顾地把一些私下的东西都公开,某种程度上已经将自己放到了所有主权国家的对立面上。而这些资料的获取,是来自政府决策圈内的人士,虽说是圈内人,但所谓的美圈内人士也大概有300万人之巨。300万分之一的概率,下载了1.6G的文本文件,用一个优盘带出了内网。对于国家来说,如何应对此类挑战,确实是个巨大的难题。
其次,维基解密爆料之后西方主流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凸显了西方发达国家软实力以及长期构建的行为规则,正在日益凸显其优势。事实上,媒体解读和报道这些资料的角度,是超过阿桑奇控制范围的。于是出现的现象是拿到了战争档案的媒体,如《纽约时报》,第一时间派员到白宫协调报道口径,然后再协调一致地刊登。显然,此间涉及的是在特定议题报道中所展示出来的美国媒体的自律。这种自律的构建,是西方媒体与政府互动游戏规则的产物,也可以看作是美国政府能力在全球化时代的最新体现。同时,尽管高度推崇信息自由和信息透明,但面对爆料,美国政府做出的反应显示,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承受毫无节制以及不加区别的爆料,信息自由流动与信息透明,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对信息的控制;同时,信息控制的范围和限度,显然也在日益受到压力与挑战,大范围严密控制海量信息,日趋成为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第三,虽然中国政府不是阿桑奇直接爆料的对象,但中国政府也应该从中汲取相应的经验:以美国政府的财力、技术以及信息安全的制度安排,仍然“家贼难防”,显然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要试图在全球化时代继续维持对信息的绝对垄断和控制,已经变得既不可能,也不可行。主动而有针对性地放松管制,尽可能有选择性地提供更多的信息,不仅能够培养良好的政府—媒体互动关系,可以逐渐建立受众对政府公开性和透明度的承受力和信赖程度,而且更能够帮助中国媒体在国际上建构公信力。
同时,此次阿桑奇的爆料波及了几乎全球所有国家的外交活动,显示单一国家可能无力单独抗衡这种不对称信息的挑战,如何以一种有序且有节制的制度安排,而不是基于“搞臭”原则的“全球通缉”来对付挑战,应该成为各国共同思考的命题。当然,对美国来说,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要对滥用信息技术优势推动互联网革命的冲动进行必要的克制。针对涉及国家安全以及核心利益的绝密信息,如何有效地运用制度与技术的手段进行积极的防御,将成为包括中国政府在内各国认真思考和积极应对的新挑战。
《科学时报》 (2011-01-15 B4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