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谭永江 刘洋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5 20:31:31
刘炳善:一部词典打开读莎翁宝库的大门

 
□谭永江 刘洋
 
我国资深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刘炳善先生于2010年12月22日在开封因病去世,享年83岁。他编纂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被国际莎学研究专家称为“建立起莎翁词典编著的第二座纪念碑,打开了读莎翁原文宝库的大门”。
 
在《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出版以前,对于国内一般英语专业学生和青年教师而言,莎剧原著仍为一部封闭的“天书”,根本障碍在于莎士比亚用语的特殊性。莎士比亚生于400年前,其语言处于中古英语向近代英语过渡时期的“早期近代英语”时期,词形和词义与当代英语差别甚大,莎剧中还包含伊莉莎白时代的大量俗词俚语。这些构成了我国学生阅读莎剧原文的极大困难。因此,很有必要根据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出一部适合他们需要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词典,以解决他们攻读莎剧原文中的这种特殊困难。
 
抱着这样的目的,1990年,已63岁的刘炳善决定亲自动手为中国学生编一部这样的词典。这个想法看似简单,真正要做起来复杂万分,因为它要求译者的头脑里必须装备三部书:一部标准原文版莎士比亚全集,一部英文莎士比亚词典和一部按原文分行的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而译者的脑子还要像电脑一样,一个指令,就映现出每个单词的英文注释、莎剧例句及其中文翻译。
 
刘炳善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可行,那就是:按照莎士比亚全集原著从头到尾通读下去,将难词难句一一列出,根据现有国外第一手资料,挑出准确的英文注释,举出莎剧例句,将二者译成中文,再加必要说明,写为词语卡片,最后将全部卡片按字母顺序编成词典。鉴于莎士比亚全集的规模及语言上的难度,这将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程。但唯有如此,把莎氏全集原文从头到尾“啃”一遍、注释一遍,才能完成这部词典的编纂。
 
词典编纂计划制订于1989年冬,1990年动手编写。由于不懂电脑,刘炳善打算用手写,然后再用扫描仪扫描。他给自己定的指标是每天做卡片30张。
 
1996年4月,刘炳善赴美国洛杉矶参加第六届世界莎学大会,其间被误诊患有喉癌,后经复查为“长期鼻炎引起喉炎和中耳炎”,排除了“喉癌”,但还是给他敲响了警钟。为稳妥起见,他决定把已经做过的卡片整理出来,先出成书,免得以后不定有什么闪失,一大堆卡片变成废纸,成为永远的遗憾了。于是词典的编写工作开始加快,刘炳善把手头没有编完的剧本抓紧编完,写导言,加附录,再把所有编过的莎剧卡片全部合成,准备把已注释完的23部莎剧先行出版。2002年7月,550多万字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作为“九五”国家重点项目一经出版,便轰动了世界。这是中国学者所编的第一部大型的莎士比亚(原文)词典,也是近百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第一部新的莎士比亚原文词典。
 
著名翻译家屠岸挥动大笔,为词典面世题了8个大字——“皇皇巨著功在千秋”。屠岸说:“这部著作是中国莎学研究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成就。”我国莎学专家裘克安先生对这部词典的评价:“这部书是中国人学习莎士比亚原著不可缺少的优秀工具书。”国际莎学研究专家称为“建立起莎翁词典编著的第二座纪念碑,打开了读莎翁原文宝库的大门”。
 
自1990年开始,8年编纂4年校对,12年间,刘炳善夫妇二人全力以赴,将这项几百万字的工程称为“自愿的苦役”。日积月累,共写出莎剧词语卡片41200张。经过一步步编排合成,竟然装了满满24只方便面纸箱,几乎等于他的3个身高。而当时刘炳善已是百病缠身:长期高血压,长年的鼻窦炎引起的呼吸不畅,中耳炎,右耳听力严重衰退,喉炎,右眼基本失明,左眼亦有云翳,线状疱疹……
 
《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完成后,刘炳善并没有停下来休息休息,而是接着编剩下的希腊罗马题材剧、晚期喜剧和《十四行诗》等,他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不想留尾巴,想把工作做完”。出版时准备命名为“续编”,而把2002年出版的大词典当做“正编”。据了解,“正编”和“续编”,二者所涵盖的莎氏作品内容各有不同,不相重复,都可独立使用。“续编”里还增加了《莎剧版本述略》和《历代莎评辑要》两个附录。
 
此外,刘炳善先生在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给我们留下了《英国文学简史》、《英国散文选》、《书和画像》、《伦敦的叫卖声》等数十部专著、译著,为翻译界所瞩目。他于1978年编出的我国第一部英文版《英国文学简史》被北京大学出版的《中国20世纪文学研究提要》列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别史”之首。美国著名学者鲁宾斯坦博士来信称之为“一部值得赞扬的作品,定能引导中国学生学习英国文学。”20余年来该书一直作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一版再版累计印数已达27万多册。1988年,他的《伊利亚随笔》一书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英国伦敦大学卜立德教授称赞译文“恰如其分”,说这种译作是“爱的劳动”。冯亦代先生亦称道曰:“为选译英国散文开辟了一条新路。”
 
《科学时报》 (2011-01-06 B4 精神 生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