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立达,恐龙学者,十几岁开始自费跟专家进行野外考察,上高中时开办的“恐龙网”成为中国古生物学的“门户网站”(后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改编为“中国古生物网”)。三年前他开始痴迷于恐龙足迹研究,甚至都有些走火入魔了。踏足国内诸多化石点之后,他于去年到加拿大留学攻读古生物学博士,更是将自己探寻的足迹踏上了美洲大陆。

《恐龙足迹》,邢立达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定价:37.00元
恐龙用两足行走还是四足行走?恐龙的奔跑速度有多快?恐龙是如何追踪、捕杀猎物的?恐龙如何休息?它们会游泳吗?恐龙是独行侠还是群居动物?……这些是恐龙骨骼化石所无法解释的,而是要留存在地层中的恐龙足迹化石来解答的。
□本报记者 杨新美
在国外,恐龙骨骼化石早已不再饰演恐龙展览上的独角戏,恐龙足迹成为新宠。而国内,恐龙足迹学尚且还停留在学术阶段,而没有普及到公众,更没有一本恐龙足迹学的科普书。为此,“80后”“恐龙达人”邢立达特为国内读者量身定制出了一本《恐龙足迹》。
“足迹猎人”的入门读物
《恐龙足迹》这本原创书,详述了国内外恐龙足迹学的成长历程,并从恐龙出现的三叠纪到恐龙灭绝的白垩纪,从中国各地到各大洲的著名足迹化石点,将国内外最新、最著名的恐龙足迹化石点一网打尽。书中还汇集了全球最著名恐龙足迹化石点近400张珍贵照片,并发布了多位国内顶尖画师以恐龙足迹为主题,为该书精心创作的数十幅大场景复原图。这些画师所绘的恐龙复原图曾无数次被英国的《自然》、美国的《科学》和《国家地理》等世界名刊采用。
此外,邢立达特别在书后最后一章深入剖析了那些难懂却实用的名词与概念,带着读者们去打败、攻克那些“铺天盖地”、枯燥难懂的专业名词。邢立达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足迹猎人”的入门读物或工具手册。
“邢立达从金融圈跳到古生物圈,我一直觉得他是中国科普界少见的奇才,不仅文字好,现场感染力也是一流。这次他带来的《恐龙足迹》,全新视角,让人看得十分过瘾”,“这是一个热爱恐龙的达人,邢立达在这个领域的知识令人惊叹。他的文字生气勃勃,流淌着对恐龙深切的稔熟和真正的感情”……
邢立达究竟靠什么博得科学松鼠会创办人姬十三、《新发现》杂志主编严峰等人如此之高的评价?读过他的文字便知道,邢立达靠的是“场景性强”这个法宝取胜的。在本书中,邢立达将自己亲身考察的一些化石点,将发现、探索、研究等过程都以平实的语言铺叙在其中,构成一个个完整的小故事,强烈的场景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其次,他非常重视资料的可靠性,能看到原始论文的一定看,不能找到的一定也找到对应的根据。
“这是国内第一本反映恐龙生活行为的原创书籍。”该书责编叶剑说,科普性强更多的表现在大量的信息和生动故事中。邢立达依托学术依据和足迹化石证据,重现恐龙的行为,摆脱了之前很多关于人们对恐龙的想象的束缚。
“脚丫子”下的科学
“我们可以看到,三号化石点共有6道恐龙足迹,其中5道属于植食性蜥脚类恐龙,可归入似雷龙足迹……剩下的一道则是肉食性兽脚类恐龙的足迹,只见它紧紧追随在未成年的小恐龙附近,正伺机而动,而大恐龙则反过身来保护幼仔,场面非常惊险!”美国犹他州迪克西州立学院古生物系主任杰瑞德 D. 哈里斯教授说。这是2010年12月初,中美两国学者在山东省与江苏省交界的马陵山脉,发现多个恐龙足迹群时得出的结论之一。
这些拿着地质锤的人,就是恐龙足迹鉴定专家。在发现这些古老的脚印后,恐龙足迹鉴定专家所要做的就是仔细地将附在足迹化石上的碎石、沙土或旅游垃圾清扫干净,接着打方格、画埋藏图,并为每个足迹编号、测量、拍照,最后挑选出保存最好的足迹并将其翻制模型。回到办公室后,就根据数据来判断足迹的具体分类,隐藏的各种信息。
他们研究的是距今上亿年的“古老”脚印,而这门“脚丫子”下的学科就是“古足迹学”。 “恐龙足迹学是恐龙研究领域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提供许许多多骨骼化石无法提供的信息。”邢立达说。恐龙骨骼化石是恐龙死亡之后形成的,而足迹是恐龙活着的时候留下来的;骨骼化石保存的仅是恐龙死后那些支离破碎的信息,而足迹化石保存的却是恐龙日常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从恐龙的脚印中,可以判断出其种族、体长、身高,甚至可以看到恐龙的活动,如奔跑、捕猎、溃逃、追踪,仿若身临其境般看到恐龙当时正在干什么!
西班牙卡玛洛斯盆地的恐龙戏水足迹正是这样一个典型。古生物学者埃斯克拉曾在此盆地发现了一道长达15.2米的兽脚类行迹。据研究表明,此地在距今1.25亿年前曾是一片湖泊,而这些脚印是一只数米长的兽脚类恐龙留下的。它曾跳入3.2米深的湖水中,不停地用后腿以类似于“狗刨”的方式划动着,努力使自己能在湍急的水流中前进。为了不被水冲走,它还试图用右后腿把自己推到一旁。这只恐龙共保存下2列共12个互相交替的足迹;每个足迹由两三道刮痕组成,长50厘米,宽15厘米。很显然,化石表明这只造迹恐龙当时浮在水中,后趾的趾尖刚能触到湖底,它的头颈部以及尾巴可能都露出水面。
“中国恐龙化石的财富并不仅限于那些带羽毛的兽脚类恐龙,中国还分布着迷人的恐龙足迹,其中一些还是这个星球上独一无二的。”哈里斯教授对记者说。发现于甘肃、山东、四川、河北等地的驰龙类足迹的主人就是电影《侏罗纪公园》里凶猛聪明的伶盗龙一类。而世界上发现的驰龙类足迹在中国就占据了80%以上,而且保存了最长的行迹、最小的足迹等,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近几年来,随着华夏大地恐龙足迹群的发现,中国的恐龙足迹研究日新月异。但国内恐龙足迹学研究却不容乐观。邢立达分析指出,国内恐龙足迹的研究面临的主要困境是整体重视不足,参与人员少,不重视遗迹点的保护。比如他最近发表的江苏北部东海恐龙足迹化石点,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发现,直到两年前他们考察的时候,已经被破坏掉了80%以上,非常可惜。此类情况几乎比比皆是。此外,我国的研究手段单一,对外国最新进展追踪不够,而且国外运用在古足迹学上的大量先进技术,也有待于在中国的恐龙足迹上使用。总而言之,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一小撮人的追求
最早与恐龙足迹邂逅的是非洲南部莱索托的布须曼人。“这个原住民族算是第一批恐龙足迹学家。”邢立达说。早在旧石器时代,他们发现了一些三趾型足迹,并模仿着画在洞穴里。他们特意将足迹扩大,并用透视法画上了足迹的一圈基地,以表现足迹的层次,还根据足迹复原出了三只两足行走的恐龙。
直到近代科学的出现,恐龙足迹的研究才开始逐渐走上正轨,并踏上了漫长而曲折的旅途。
1802年,美国康涅狄格河谷附近的南哈德利穆迪角的农场一个年仅14岁的普通小男孩发现了这些恐龙足迹化石。恐龙足迹学自此粉墨登场。1909年,《福尔摩斯全集》的作者柯南·道尔在家附近发现了奇怪的足迹,并经专家鉴定后判定其为禽龙类足迹。不久后,道尔自费举办了禽龙足迹展,并以此构思写出了著名的“查兰杰教授系列”小说的首部作品……
1903年~1953年期间,由于大量恐龙化石的发现,恐龙足迹的研究进入低迷期。直到20世纪后半叶,国际恐龙足迹研究开始成果迭出,古生物学界又一次掀起“恐龙足迹热”,恐龙足迹作为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被确定下来。
尽管恐龙足迹学发展到今天已20余年,可实际上参与研究的人依旧屈指可数。正如邢立达在《恐龙足迹》的开篇所写,“追踪恐龙足迹的人们,其实难称之为‘们’,研究恐龙足迹的学者,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古生物学家,或者纵览整个古生物学研究史,都非常少,这绝对是古生物学研究大军中的‘一小撮’”。
“如果算上自己的话,全世界专门研究恐龙足迹的学者估计也不超过10个,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这个学科只要发个群邮件就算是开了一次国际会议。”在接受采访时,邢立达笑着说。国外最活跃的、最多产的要数美国丹佛市科罗拉多大学地质系教授马丁·洛克利,几乎研究了全世界的恐龙足迹。后起之秀则有刚过不惑之年的哈里斯,他是邢立达的好伙伴,几乎每年都到中国考察。
目前国内,恐龙足迹学界活跃的人物也是寥寥无几,除刑立达外,主要有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甄朔南及其弟子李建军等一些地方单位的学者在潜心研究恐龙足迹。
或许我们可以期待,在《恐龙足迹》这本书后,中国会出现更多恐龙足迹追踪者,有更多研究新秀出现。
《科学时报》 (2011-01-06 B2 科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