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2月1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迎来了一位具有传奇经历的杰出校友——特级试飞员、中国试飞员学院研究员赵鹏。赵鹏是ARJ21飞机、小鹰500飞机首席试飞员,曾获第五届航空航天月桂奖、中航工业“十大风云人物”。当天,他为北航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报告,与同学们一同分享他的蓝天志愿。
赵鹏与北航学子分享了他从一名普通大学生成长为试飞员的心路历程以及和他的试飞团队一次又一次完美合作的故事,勉励广大北航学子树立报国荣校的情怀,为中国成为蓝天竞争强者努力。
从普通大学生到杰出试飞员
赵鹏出生于黑龙江省的一个小县城,他的父亲是一名机场空勤人员。那时候几乎没有娱乐项目,在小山包上看飞机起降变成了小赵鹏的最爱,看着飞机起落,总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坐在驾驶舱里驾驶飞机。
高中毕业之后,赵鹏想报考飞行员,但遭到家人反对,坚持要他考大学。赵鹏想:“既然当不了飞行员,起码可以学航空。”
赵鹏回忆说,报考大学时,一个题为“好男儿志在蓝天”的北航招生简章,让他决心报考北航,投身祖国的航空事业,实现自己的男儿之志。
就这样,他报考了北航,与北航结下了一段情缘。
赵鹏说,在北航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不仅教会他基本的航空理论知识,还教会他如何去学习,为未来发展打开一扇窗。
毕业18年来,赵鹏一直不忘母校,他感慨地说:“在18年的生涯中,母校带给我的帮助,不仅使我有良好的航空底蕴和背景,来支持我挑战未知领域和风险。”
大学毕业后,赵鹏又迎来了飞行的机会。赵鹏完成了大学课程后,父亲不仅不予反对,反而极力支持。当时,赵鹏的就业有三种选择方向,一是厦门航空公司,二是民航飞行学院的教员,三是试飞员。赵鹏经过自我权衡和家人建议,决定报考民航飞行学院试飞员。当年,赵鹏成为北航四系毕业生中唯一一名被录取的试飞员。
进入中国试飞研究院的赵鹏成为了一名民航飞行学员,毕业之后他又回到学校续读研究生,专攻飞行力学。赵鹏谈道:“我们的论文是在飞机上做的,当天飞的科目,产生的数据当晚要处理,自己处理完以后写好报告。”飞机计算、模拟仿真和飞行三项实验缺一不可,学员们若要完成论文,要飞200到400小时不等。经过忙碌又充实的两年半时间,赵鹏终于从大学生飞行员蜕变成为硕士试飞学员。
为了扎实飞行基本功和丰富经验,赵鹏选择到民航飞行学院当教员。在这3年中,赵鹏对飞机的理解已经发生了从量到质的转变。飞行了近4000小时的他,对时间、天气、突发事件、昼间夜航的掌握已经驾轻就熟。在不知不觉中,赵鹏和飞机已成为了好朋友。
经推荐,赵鹏成为当年中国民航的第一位局方试飞员,代表中国政府去审定引进飞机的性能和安全性等各项指标。赵鹏说,他们要在最短时间内,抓住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将其反映到政府和工业方。
赵鹏是ARJ21飞机的首席试飞员,他回忆,ARJ21飞机的技术难点和风险在于当时没有任何飞机可做参照,为了让ARJ21飞机飞起来,他带领团队用了几年时间进行专项准备。一些队员去航空公司的航线当机长,以了解乘务员、用户、机务人员等的需求,熟悉航空公司的运行和规章;另一些队员针对ARJ21飞机进行专项培训,在美国国家试飞员学校(NGPS)学习。经过团队多年不懈的探究,ARJ21飞机终于平稳地翱翔在中国上空。
中国航天人“赶路要紧”
成为一名试飞员,赵鹏感到很自豪。他讲了一个中国民航与俄罗斯飞机设计师“斗法”的故事。俄罗斯因自己在航空技术上处国际领先地位,起初怀疑中国试飞员的能力。中国局方试飞员无法正常测试俄方飞机性能。中国民航要求如果不进行局方试飞,就不许引进飞机。为了飞机的顺利引进,俄方立即安排试飞。试飞之前,赵鹏的团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仔细研究飞机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二天,团队进行了两个架次四个多小时的试飞后,提出了一项强制改进、两项强烈建议。俄方设计师研究了三个问题之后,认为三条的确要改,他们对中国试飞团队刮目相看,同时肯定了中国航空技术的实力。赵鹏感慨地说:“类似这样的历练,让我们团队对今后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赵鹏告诫同学们,不能小觑学生时代所学的一点一滴的知识,在很多关键时刻,也许会帮助你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将来,我们成为飞机设计师,我们在画每一条线,设计每一项系统,做每一项功能集成的时候,身上的责任感都是非常重大的”。
作为一名飞行领域的工作人员,赵鹏深感个人的成败对国家和民族的重大责任。“我们应该仔细考虑,自己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或者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才”。
赵鹏认为,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在高速铁路、超级计算机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在蓝天竞争当中,“我们仍是在奋起直追的选手”。赵鹏希望同学们铭记“赶路要紧”四字,它既说明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状态,也呈现出中国航天人应该具备的心态。“方向既然明确,战略既然明确,赶紧付出行动追上去”。
赵鹏最后提出殷切的希望:“希望同学们付诸行动,让中国在蓝天的竞争中成为强者,发出强者应有的声音。做到这些需要同学们战胜很多诱惑,耐得住、等得起、沉得下,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成为闪亮的明星,但是中国航空事业可能因你而不同。”(王心怡/整理)
《科学时报》 (2011-01-04 B4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