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轩
1952年10月~1966年6月是清华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成功的多科性工科大学的时期。这一时期,学校在蒋南翔校长的领导下,坚持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以“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作为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的结合点,为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工科院校的成功之路。
“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清华大学学习苏联的办学经验,对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等作了根本改革,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其中,对毕业设计的强化就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1955年,清华在历史上首次进行毕业设计,11个四年制工科专业的毕业班学生共计578人全部参加,毕业设计课题共19种,历时16周。在学校7月组织的毕业设计答辩中,获得优秀(5分)的有291人,占57%。学校在总结工作时指出:“这是我校学习苏联先进教学经验,运用理论与实践一致的教学方法培养干部的一个胜利。”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首次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清华大学结合自身的办学实践,积极全面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决地把生产劳动引进学校,使生产劳动成为学校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并且使学校改变了面貌,走上了全新的发展道路。随着国家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清华师生积极面向社会生产实际,开创了“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
1958年2月,水利系把学生的毕业实习与京郊水利化工作结合起来开展,教师带着水8班170多名学生分散到各郊区县参加中小型水库和灌溉渠系配套的建设工作。出于改进教学工作的愿望,也出于对京郊水利建设迫切需要的亲身体验,水利系提出“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的倡议。经过全系教师的充分酝酿和讨论,水利系决定接受中共北京市委的委托,师生集体承担密云水库、潮河枢纽、白河枢纽及张坊等大型水库,三家店中型水库,昌平区6个小型水库的全部工程设计任务。这个倡议得到学校的积极肯定和大力支持,3月初学校就召集会议,组织电机、土木、建筑、机械各系师生支援有关部分的设计任务。广大师生斗志昂扬、齐心协力,很快便高质量地完成了设计任务。这些工程的库容量总计高达50亿公方,是十三陵水库的62倍;土方为4000万公方,是十三陵水库的17倍;发电量15万千瓦,灌溉面积600万亩。
水利系师生总结说,这是“一箭五雕”,通过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他们有了5个重要收获:思想上获得了丰收,教学质量大大提高,生产设计完成得好,推动了科学研究工作开展,推动了教学改革。
1958年8月24日,周恩来总理亲临清华园,参观“真刀真枪”毕业设计成果展览会,他勉励大家说:“希望你们到工作岗位后,要更好地把党的学习和劳动结合、教育和生产结合的方针贯彻到实际中去。”同年,蒋南翔校长提出“把清华大学建成为先进的教学、科学研究、生产的联合基地”。
1961年5月,校务委员会通过《关于制定教育计划的若干规定(草案)》,明确提出清华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体魄健全、红专结合的,能创造性地解决科学技术问题和不断推动生产前进的工程师。并且规定了毕业设计的要求是:努力结合生产或科学研究任务进行,使学生能巩固与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完成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受到科学研究方法初步训练与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1965届毕业生共计2008人,他们的毕业设计全部结合生产或科学研究的实际任务进行,同学们与几十个校外单位一起参加了共计272个项目,在完成的169个项目中,有111项被认为具有较大的意义,分属新产品的设计和试制、技术革新、专题实验研究等三类,涌现出了程序控制机床、中功率速调管、220千伏气吹隔离开关、晶体管小型数字计算机、左家庄装配式房屋设计施工、薄板轧机自动化等优秀成果,这些成果先后参加了高等教育部举办的直属高等学校1964至1965学年毕业设计工作汇报展览、1965年科研和生产成果展览。
清华大学的“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推广,并且影响深远。1959年底至1960年初,学校召开第十三次教学研究会、第四次科学讨论会联合大会。全国53所高等工业院校,以及河南、四川、湖北、上海等省市教育厅局的负责同志在高教部主持下出席会议,并参观学习清华的教学、科学研究、生产三联合基地。于是,“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的经验迅速推广。1965年,高教部直属的10所工业院校共有16000多名应届毕业生,其中结合实际生产、“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的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高达95%。
从“填平补齐”到“教学为主的三结合”
然而,在贯彻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当时各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均出现了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社会活动过多等妨碍和削弱教学工作的现象,清华也不例外。1961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简称“高校六十条”)正式颁布,“高校六十条”旗帜鲜明地提出“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明确指出了在高等学校工作中应该着重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社会活动的时间应该安排得当,以利教学”。
学校注意及时总结经验、纠正偏差,加强了教学环节。为了弥补学生缺课对教学秩序的影响,果断采取“填平补齐”的办法,对各班级缺少的课程,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进行补课。“填平补齐”的课程有数学、物理、化学、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5门基础理论课,此外还有专业基础课和毕业设计。1961届全校有34个专业,毕业时完成理论教学3800~4200学时以上的共18个专业,基本达到了教学计划的要求。以1960年和1961年的教学计划为例,两者都是六年制,但“理论教学总学时”却相差很大,前者为3400~3800学时,后者则为4200~4500学时;同时,“生产劳动和生产实习”也颇为悬殊,前者多达75~100周,后者则减至24~36周。
学校始终明确教学是最中心的任务。1956年,蒋南翔在清华大学第十次教学研究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把教学工作作为全校的中心工作,这在过去、在将来,都是完全必要的。”并且明确地提出,学校工作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完成教学任务,其他的工作——无论是政治工作、行政工作、财务工作、人事工作等,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围绕、配合教学工作来进行。清华坚持认为,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教学工作必须依靠科学研究来提高水平,科学研究也必须依靠教学工作来不断训练和提高后备队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关于“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如何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问题,水利系主任张任教授在1959年第十二次教学研究会上发言时指出,生产和教学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只有在水库设计中抓紧教学要求,才能使每一个同学对全面的问题均有所掌握。在学校搞生产与一般产业部门既相同而又不同,相同的是都要完成生产任务,不同之处在于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干部,教学结合生产是为了在生产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干部,因此在学校搞生产决不能丢掉教学,必须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保证每个同学全面地完成培养目标。
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三结合,是蒋南翔的重要教育思想,也是清华长期坚持的办学思想。蒋南翔认为:“清华大学所要求的三结合,应是以学为主、以办学为轴心的三结合,而不是以生产为主、以办厂为轴心的三结合,也不是以科研为主、让科研任务压倒甚至挤掉教学任务的三结合。”
在这一时期,众多清华学子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很多人在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成为诸多领域里的优秀人才和杰出骨干,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工科院校的成功之路。
《科学时报》 (2011-01-04 B4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