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刘丹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2 22:12:27
把脉中国风电、太阳能产能“过剩”

 
2010年,“过剩危机”成为影响中国风机制造和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词,能源专家周凤起、赵玉文日前直面焦点话题——
 
□本报记者 刘丹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10年,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异军突起,为中国及世界低碳减排和新能源发展立下了丰功伟绩,这个评价绝不过分。”在近期举行的中国新能源战略总裁峰会上,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会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凤起这样表示。
 
惊人的增长
 
据周凤起介绍,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对新能源投资位居全球首位。“中国在过去5年间以每年装机容量1吉瓦的速度增长,而新能源发电比重增幅在上升。”周凤起说,“在新增能源中,中国对新能源的投入已经超过传统能源。”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清洁能源市场的投资规模已达每年500亿美元,包括在公开和私募市场上募集的资金以及资产融资。
 
中国风能和太阳能增长十分迅速。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光伏专委会主任赵玉文介绍,全球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近10年平均增长率为48.6%,最近5年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5.3%。2009年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约为10.66吉瓦,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约 15.8吉瓦,比上年增长48.2%。
 
2009年,国内光伏电池和组件出货量达4吉瓦,2010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已达8吉瓦。2009年,我国光伏电池和组件产量占全球的40%,2010年将超过50%。
 
风力发电方面,2009年中国风机产量为13.8吉瓦,已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张平预计,2010年中国风机产量将达20吉瓦。202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5亿千瓦,年发电量3000亿千瓦时,约折合1亿吨标准煤。中国的风电市场已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巨大市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太阳能和风电也是中国新能源领域中比较成功的市场,中国将成为太阳能和风能领域的主要出口商,尽管中国现在还部分依赖进口。
 
“中国国内已有盈利空间,慢慢将由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目前,中国出口大量光伏电池到美国等国家就是证明。” 赵玉文说。
 
风机制造产能过剩
 
“中国已经是新能源发展大国,但还不是强国。在发展过程中时间短,缺少经验,还有很多困难,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改革和发展。”周凤起说,“特别是在风电领域,出现了风机制造产能过剩的现象。”
 
周凤起指出,2009年9月份国务院关于产能过剩报告指出风能整机制造产业过剩。“业内在讨论中把风机整机制造产能过剩扩大为风力发电过剩、可再生能源过剩等等,这是片面的”。
 
从2003年第一期风电特许权招标开始,中国的风电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装机容量几乎每年翻倍增长,风电产业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风电场投资、风机设备制造和风电设计咨询服务三个分工较为清晰的板块。
 
周凤起认为,在整个风电产业的龙头环节,风电场投资热度并不算高。
 
风电场的投资以国有电力企业为主,2009年新增装机容量中国有电力企业占到了73%。目前的现状是风场投资项目越来越少,尤其是风资源好的项目稀缺。“没有项目就没有投资,也就无法带动风机设备制造业和设计咨询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周凤起说。
 
周凤起认为,在风机整机制造环节,产能过剩已经是很明显了。部分风力发电机出厂后,运到电厂进行吊装,后面并网与否却并不知晓。这也就出现了风电场建立,而风车不转的现象。
 
据统计,2009年底全国共有风机整机制造企业82家,仅华锐、金风和东汽三家制造商就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55.3%,占到国际市场的23%,是国内风电机组整机的主要制造商。整机制造产能进一步的集中化、大型化、现代化。“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周凤起说。
 
据介绍,整机设备制造商的规模和发展阶段基本形成了几个层级:大规模生产的、小规模试验的、已生产出样机的、正在研发的。过多的制造企业不仅加剧了市场竞争,也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也给风电带来了“过剩”的批评。
 
专家分析,2010年的风机价格与2009年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仍在1000万千瓦以上,因此各家都在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风机整机市场已经具备了充分的市场竞争。
 
应用市场竞争自然而然地淘汰部分产能是最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过多的产能已经变成了出口优势。“2010年底我国风机制造产能已经到3000万千瓦,中国风机出口势在必行。”周凤起说,2009年中国已经出口到美国、英国和印度等国近3万千瓦风机设备。
 
周凤起强调,作好经济发展规划、能源发展规划、电力发展规划、电网发展规划等系统规划,把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电迅速发展过程当中的电能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它的效果,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能盲目地只知道往前跑,不回头看一看,全面的规划、合作,经济发展,这些是一体化的。”周凤起说。
 
光伏产业过剩危机
 
据赵玉文介绍,2010年我国光伏产能将超过8吉瓦,2011年产能将超过10吉瓦。但是,光伏产品超过95%都出口国外市场,尤其对欧洲市场依赖度很高。而如今,这样的依赖已快行不通了。
 
从2010年7月1日起,德国对屋顶光伏系统和移除耕地农场设施的补贴额将减少13%,对转换地区补贴额减少8%,其他地区将减少12%。从2010年10月1日开始,总补贴额进一步减少3%。
 
随即,西班牙、捷克、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宣布削减对太阳能光伏项目的补贴。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2010年10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接受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申请,按照《美国贸易法》第301条规定,启动针对中国清洁能源相关政策的调查。
 
“欧洲各国纷纷削减光伏补贴,2011年光伏市场的需求变得很不明朗,按照国内光伏生产商这样的扩张速度,光伏产业将面临产能过剩之忧。”赵玉文告诉《科学时报》。国家能源局此前曾预计,2010年中国的光伏累计装机或达600兆瓦,实现翻番增长。但与2010年中国预计7000兆瓦至8000兆瓦的产量相比,需求不及产量的10%。
 
赵玉文同时指出,目前光伏产业的过剩只能说是相对过剩,在出口受阻的背景下,如何启动国内市场再次成为业内热议的焦点。
 
据介绍,为吸引企业关注国内市场,中央财政出台补贴或优惠政策给力中国光伏业。2010年12月2日,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四部委联合召开会议,明确表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国内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并力争2012年以后每年国内应用规模不低于1000兆瓦。
 
与此同时,会议公布首批13个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名单,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光伏应用的文件。其中,中央财政对关键设备按中标协议价格给予50%的补贴,其他费用按不同项目类型分别按4元/瓦和6元/瓦给予定额补贴。
 
“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我们要强有力地启动国内市场,使得光伏发电在全国能源供应中的份额大幅提高。”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会议上强调,要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加快集中连片示范,建立有效的光伏发电商业模式。
 
对此,赵玉文指出,解决上网电价和并网难两大问题是关键。据介绍,国家电网对于上网难这一短板,正计划出台相关措施,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并网程序,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及时为项目单位提供并网服务。此外,政府还将建立“财政—科技联动新机制”,通过实施示范工程启动市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使光伏发电成本持续大幅度下降,尽早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
 
《科学时报》 (2011-01-03 B2 综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