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金元
从1996年第一本书稿到现在我已经有了12本书稿,每年甚至于每天我都在做出书梦。然而,15年过去了,我已经老了,现在的我终于有了出版书的钱,今年出版了《惊人的发现》第一辑。
两年来,我给多家出版社打了电话发了电子邮件,几乎是一个声音:不是名人的书很难卖,自费出版可以。
两年来,我与多少家出版社讨价还价,最后,在今年8月我和某出版社一锤定音:一万元一个书号,我大喜过望,按照合同一下就汇出三本书号费三万元,然而,折腾了两个多月,该出版社说不干了。我问原因,却未有一个明确的理由,只是说:有难度,没有把握。
莫名其妙,我早已远离敏感地带,乖乖地写出的全是科学与文学之作。然而,还是峰回路不转。
作者是出版社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出版社却高高在上,这种把合同当做草纸的不公,全是书号经济使然。
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产物,反过来,文化又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我们不知道作为文化机构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社有多少是依赖于书号经济,但我们知道,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是严禁买卖书号的。买卖书号不仅被国家明令禁止,也是先进文化本身所不能容许的。然而,它却大量存在。我认为书号经济严重阻碍着中华文化的进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买卖文化。书号经济的存在使得出版社不愿承担任何风险,只要书号一卖,不需费多大力气就能挣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卖书号更容易捞钱了。所以,所谓的“自费”书满天飞,欲盖弥彰的出版合同变换花样,你还可以看到,在“图书交易网”中,几乎每天都有出版社征稿,你千万不要以为个个出版社都在渴望书稿,想为伟大的中华文化添砖加瓦,而事实上,从征稿到合同签订只有一个中心——作者付多少钱。正因为名人的或有钱炒作的书好卖,有钱就能出书,价格也可以商定,这就让我们神圣的文化事业堕落成了买卖文化,
二、扼杀人才。由于买卖文化的存在,使得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因无名无钱而却步、不得进门。而那些名人有钱有势者就可以著书立说,这就有了当今天下奇观:歌手、老板、主持人只要想出书,立即就能出版,即:名人皆可出书。只会在舞台上调侃的,因成为了名人而不可一世、一言九鼎;根本没有深度的一些流行小说行销万里,有的作者还被人评为国际思想大师,岂不是让西方人嘲笑我们中华无人更无思想。
三、淡化读书。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进步思想的擎天大旗,人的伟大在于思想,人的高贵在于品德,而书号经济却让思想和品德湮没在资本的买卖之中,岂不悲哀。正是书号经济成就了买卖文化,一方面是名人的书充斥市场,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大量的文化搬运工,这就导致大众读书的淡化,不是为了考试、技术应用有几个人会认认真真地读几本书,千迷万迷就是难见书迷。于是,不仅低劣之作就连上佳好书也躺在书架上睡着了又醒,醒过了又睡。悲哀呀! 书号经济是我们的悲哀,这虽不是正义之声的软弱,也不是天才萌芽的脆弱,但我还是会永远地呼喊,直到我的生命不能呼喊。
书是我的生命。
《科学时报》 (2010-12-31 B3 科艺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