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蒙的红楼梦》(讲说本),王蒙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定价:35.00元
□褚秋艳
毛主席曾说:我们中国自己并没有太多可骄傲的东西,无非是地大物博、历史长一点儿、人口多一点儿,还有部《红楼梦》。《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几百年迷了无数人,也纠结了几百年,研究了几百年,走进书店,关于《红楼梦》的各类书能摆满好几个书架,晃了你的眼。王蒙研究《红楼梦》?不新鲜,王先生已经写了多本讲评《红楼梦》的书了。但拿起这本《王蒙的红楼梦》,刚翻开就被吸引,就知道这本书是不同的了。
开篇,王蒙就说这本书是“讲说”,与写作相比是两种体验、两种气场、两种心绪。他的讲说是“口语化、即兴化、现场化、透明化、生活化”的。往后翻,果然,语言跳脱直白,又不乏幽默的智慧,让这本书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你看他是怎么分析贾母称呼王熙凤为“泼辣货”的心理的:“说一个二十多岁的女性是泼辣货,在贾母嘴里它变成了一个爱称昵称,就像母亲说自己的爱子是‘小坏蛋’,就像一个少女说自己的情人是‘没良心的’,就像一个男人说自己的情侣是‘小妖精’一样……”寥寥数语,比一本正经的分析更能让人理解、体会到贾母对王熙凤的复杂感情。再看他对林黛玉第一次见到贾宝玉时一见如故心灵碰撞火花四溅的感慨:“这不需要论证,这不是科学实验,这就是感觉,有这样的感觉的人就算没有白活一辈子,就算懂得了爱情的滋味。而有的人一辈子找不到这样的感觉,从不曾有,太可悲了!”这样的语言是不是更能让我们对宝黛之爱产生共鸣,更贴近人物的心灵呢?王蒙在书中没有正襟危坐,而是兴奋处站起,蹈之舞之,感慨处展臂,大开大合!
“里”,自然是书中的王蒙思想,是书的灵魂所在。书中有王蒙对人的解读、对谜的探索、对情的定性等等,其中不乏独特的新知新解——王蒙,应该比“理论家”们更能接近曹雪芹的心灵世界吧?
人是小说的精髓所在,《红楼梦》里人物众多,上至贵妇太太,下至丫鬟伶官,个个都在曹雪芹笔下熠熠生辉。秦可卿是个特殊的人物,对于她和贾宝玉的关系、她的真实身份等有很多学者专家都进行过研究,而在王蒙眼里,秦可卿有另一种解读:“秦可卿本来是一个美的符号,是一个爱的符号,甚至是一个性的符号,但她又变成了衰落的符号,变成了女祸的符号,变成了道德败坏、意识形态崩溃的符号。”王蒙进而由秦可卿说了几点对性与盛衰兴亡发生联系的议论,通过他的分析,一个原本神秘缥缈的秦可卿的身影逐渐清晰起来,甚至都能看见她那洞彻一切又有哀怨的眼神了。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这些谜像一个强力的磁铁,吸引着无数人对其探索。王蒙开篇第一讲即为“永远的谜语”,解的就是最关键的“宝玉摔玉之谜”。为什么宝玉看见林黛玉后会问一句貌似八竿子打不着的话:“可有玉没有?”林黛玉说没有后贾宝玉竟然就疯魔地摔玉了。这是个很有魅力的谜语,曹雪芹不会让贾宝玉这个全书的灵魂人物无缘无故地发魔怔,那么这句“突兀”的问话和“不能理解”的行为是为什么呢?王蒙“想了不知道多少年”,最后明白了:“这一问一摔其实就是那一见如故的爱情,就是红楼之梦。当贾宝玉对林黛玉一见如故有了本能的亲近之心后,他就要问林妹妹‘你有玉吗’,这里表现了什么样的期待、什么样的天真、什么样的轻信啊!这就是对于命运的轻信,这就是对于世界的轻信,这就是人的大可悲悯之处呀!他多么期待林黛玉说‘我有,哥哥,我也有’。俩人一对玉,你说棒不棒、好不好、高兴不高兴?”但是林黛玉没有玉,贾宝玉心里的那个最大的梦想破碎了,于是他就要把玉摔掉,因为“宝玉有玉,黛玉无玉,这就是不平衡,这就是悲剧的预兆,这就是人生的悖论,这就叫有情人难成眷属,这就是老天不公,老天不长眼,这就是命运的折磨,这就是爱情悲剧的表征!”嗬,看完王先生这席话,醍醐灌顶!
《红楼梦》一上来就说“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爱情是这本巨著的核心。黛玉的爱情究竟是什么样的,属于哪种类别性质?王蒙发明了一个词,却能准确地为黛玉之情定性,那就是“天情”。这里的“天”指的是“至高无上、至大无边、至强无比、先验的、与生俱来的、不证自明的、普适的”等,也就是说,林黛玉是天生的情种,把爱情看得至高无上,比什么都重要。“宝玉的爱对于林黛玉来说,是最大的幸福,是她人生的光明,是欢乐的天堂,然而又是林黛玉最大的悲哀,是林黛玉的心事,是林黛玉的苦闷,是林黛玉无法解决的、永远圆不了的一个梦,是林黛玉的死结死疙瘩,是将林黛玉活活折磨至死的地狱”。王蒙是理解林黛玉的,或者说是理解曹雪芹的,人生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僧会、求不得,林黛玉是天情,但是偏偏求不得,于是她的自命清高、顾影自怜等等就变得可以理解并且让人为之同情了。
王蒙是一位作家,写了一辈子小说,人生经历亦跌宕坎坷,他和曹雪芹应该是心神契交的吧。正如他自己所说:“面对杰作《红楼梦》,我致力于体贴与穿透,要体贴作者,体贴人物,体贴写作。”“某虽不才,愿意以一个真正在人生中翻过几个筋斗的人的身份,以一个当真地爱过苦过做过牛过也受过的人的身份,以一个写了一辈子小说的人的身份,作出对于《红楼梦》的真切发现,给亿万读者作证,与天才的杰作的作者再拥抱一回,顿足一回,哭喊一回……”
以心神交契作熨帖之语,这就是对《王蒙的红楼梦》的最好注脚了。
《科学时报》 (2010-12-23 B4 精神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