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志
“科学小说”问题的正式提出和开始进行系统研究,在中国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这里所说的“科学小说”不等于也不包括科幻小说,注重对现实科学的文学反映。我们从中国“科学小说”事业的发展,也可以看出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重要性。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推动力
人类在发展,社会在前进,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要带来艺术的现代化,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必然产生,就文学艺术而言,其“小说”这种形式也必然要向科学敞开大门,于是,不等于也不包括科幻小说的“科学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也就正式被提出并在中国诞生了,而且在社会的发展中,正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历史上很多小说名著,被誉为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也就是说,它们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具体反映,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代的事,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深刻写照。
根据主题的需要,将有关的科学文化知识恰如其分地描述出来,既深化了主题,又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的“科学小说”,把那些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形象的方法传递给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科学家发现核裂变反应后,爱因斯坦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抢先制造原子弹,可是,这封信在总统办公室压了很久,一直没有得到批示。后来,科学家们通过总统的近臣萨克斯,利用总统用早餐的机会,向他讲了“拿破仑与富尔顿”的故事。在19世纪初,反法联盟军队包围巴黎,有个名叫富尔顿的,是蒸汽轮船的发明者,去见拿破仑,请拿破仑采用他的发明,改装法国军舰,但是拿破仑拒绝了。萨克斯说:“如果拿破仑采用了富尔顿的发明,也许近代史又要重写。”这一番话打动了罗斯福,于是,他立即把压了很久的信件批示了。这样,著名的“曼哈顿工程” 才开始实施。在这里,一个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建议,总统置若罔闻,而一番近似传奇的科学历史故事,倒勾起了决策者的“决策冲动”,它的智力背景,正是这些科学历史故事中反映的那些科学文化知识。在今天,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一个领导或者一个企业家,通过某部电影、某个电视节目或某篇小说,得到了科学的启示,很快对某个还拿不定主意的问题,当机立断,作出了某些正确的决策,因而促进了事业的发展。“科学小说”既要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方法,普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提供娱乐享受,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中的科学知识,也在当做人们的智力冲动能源,作为人们产生正确的决策、先进的主张、合理的选择等冲动的背景力量。
课堂、教科书、专著,还有人们身边的各种智囊等,都可以为人们提供科学文化知识,而包括有“科学小说”的文学艺术在内的整个艺术,可以说很多时候则是在人们休息、消遣和娱乐中向他们宣传着科学的文化。它所产生的作用,也正像“曼哈顿工程”所经历的一样。还应当指出的是:“科学小说”中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预见和推测,都是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而不是作家自己在那里“幻想”,正是这一特点,使它在科学文化中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当然,它并不是某一方面的教科书,也不应该要求它有教科书的作用,作为小说,它能够在人们中产生一定的反响,不管是属于人文的,或者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应该说就已经尽到了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而且我们认为,就整个艺术而言,也可能都是如此。
美国的迈克尔·克赖顿,有一本著名的科学小说,中文译本叫《死城》,原书名叫《安德洛墨达细菌》,后来改编成电影,取名《死城》。作者在写作此书前,曾阅读了大量有关文件,写作过程也曾得到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美国国家航空和航空管理厅的科学家及一些有关大学教授的协助。《死城》是一本以生物学为主的综合性科学小说,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然而,这本科学小说中的一个不科学的情节,使得该书大为失色!书中描写了一个所谓的“未婚男人假说”,作者根据这一理论,让一个28岁的未婚男子掌握决定科学家生死的原子自我毁灭装置的钥匙,使他起到了其他科学家起不到的作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性、科学性。在这里,人们衡量这部小说产生败笔的主要依据,不是单纯属于人文文化、而还有属于科学文化的标准,那就是小说中科学知识的真实性问题。
在举世闻名的《红楼梦》中,有很多园林建筑艺术,茶道、医学、烹调等知识性的描述,不管文学大师曹雪芹是有意或者无意地下了这些功夫,可它们对塑造《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烘托《红楼梦》中的环境气氛,深化《红楼梦》的主题,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人专门作过这样的研究,如果把《红楼梦》中那些属于知识性的描述通通划去,其结果,大观园和大观园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全部黯然失色了!这也是这部不朽巨著为我们今天研究和创作“科学小说”,研究科学与文学、科学与艺术结合所提供的一个可贵借鉴。
在对“科学小说”问题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人类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不是绝对割裂的,比如制陶,人们从最早制造简单的杯碗开始一直到今天,除运用了各种科学原理和技术外,还注意了它的用途以及形状美观,这当中就既有科学,也有艺术。今天的制陶业有思想上的先进和落后,这属于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有制陶的原理、理论和技术,这属于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等等。总之,从整个制陶过程而言它涉及到人类创造的若干知识门类,即现在统称的文、理科的有关科学,而且在实际中它们是统一为一体的,那些有关知识的分类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为了掌据、研究、提高,根据需要而不断分裂出来,并且逐渐形成的。它们从一个有联系的整体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体系,摸索总结出了独自的规律和法则。但它们在实际应用时,则是统一为一体的;而且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它们有的又开始互相渗透,出现了许多边缘科学和交叉科学。当然,这种分裂出来成为各种门科的独立科学体系,又互相渗透、形成的边缘科学和交叉科学,并不是从一个人类活动的某一个整体中分出来,再回到原来那个门科,而是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使各个形成的科学门科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世界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也是一个由科学与艺术共同创造出来的整体。从它的出现到以后的每一个历史时期,人们都在努力运用当时的科学和艺术成果为之添砖加瓦,直到今天。而且我们还可以这样说,莫高窟除了其他方面的成就外,它还是一个生动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长廊,在传播相关科学知识和信息方面也发挥着作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影响。在那些至今还保留下来的壁画、雕塑中,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当时的科技成果和信息,有的在世界上也可以说是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
从上述正、反事例和对“科学小说”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始终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推动力。
“科学小说”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提供的一些有益思考
在中国,“通过小说传播一定的科学知识,很早就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古代,不少人就作过种种探索。”(《论科学小说》)我国古代的不少人,既重视今天所谓的“文科”知识,也重视今天所谓的“理科”知识,正因为这样才造就了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像张衡、李时珍、扬雄、苏易简等等,就连大诗人李白,也还有过反映当时冶炼情景和技术的诗篇。虽然他们的成就有的人最突出的是在“文科”方面;有的人最突出的是在“理科”方面;也有的人则是在这两个方面都很突出。假若他们不是同时具备了今天所谓的文、理两方面的素质,恐怕是很难取得他们的成就的。因为,他们在努力掌握这些知识,增强自己这两方面素质的过程中,也促成了他们各自自身思维方法、治学方法、研究方法等等的形成,而这些,正是人们一生能否取得重大成就最重要的东西和要素之一。
中国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包括一些故事和小说,都为我们传播、保存了当时很多的科学信息,为我们今天研究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今天这方面科学技术的研究起了一定的作用。从某种角度可以这样讲,战国时期的《刻舟求剑》已具备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这种“科学小说”的雏型。这篇作品客观、真实地描述了那个楚人是怎样在寻找坠江之剑的,把一个事物静止、运动和相互间关系的问题,通过这个故事,摆在了人们面前。在战国时期,人们已对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问题有了关心,《尸子》等一些著作也有记载,《刻舟求剑》就为我们留下了研究当时人们对这方面认识的一个重要资料。
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创作盛行,就利用小说传播一定的科学知识而言,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作品。《曹冲称象》就很具有代表性,从某种角度和它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曹冲称象》就是中国古代一篇难得的“科学小说”。在这个故事中,曹冲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重力等于水对物体的浮力这一物理原理,解决了一个连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曹冲称象》故事完整,有人物描写,它所涉及的科学知识与道理,是融合在故事和人物的描写之中,而且作品的故事性很强,作者充分运用了文学的手法和科学的原理来为作品表现曹冲的聪明智慧服务,收到了非常好的创作效果。(待续)
《科学时报》 (2010-12-17 B3 科艺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