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15 21:38:11
发射将军的传奇人生

 
《发射将军》,李鸣生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定价:36.00元
 
近日,由军旅作家李鸣生创作的“航天系列”的最后一部——《发射将军》正式出版。作品通过共和国第一个导弹发射基地司令员——发射将军李福泽的传奇人生故事,尽书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巩固国防提升国力,在极其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于茫茫戈壁,凭借自身实力,更凭借百折不挠的精神,锐意进取,成功研制、发射“两弹一星”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本报记者 杨新美
 
我手写我心
 
当李鸣生还是个十七八岁的新兵时,就从老兵口中听到了戈壁滩、酒泉基地的故事,听闻这个传说中的人物——李福泽将军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形容他是位会抠脚丫子、急了会骂娘的将军,是一位在导弹即将发射的现场人们拽都拽不走的将军。“这样一位在战争年代打过仗的将军,在和平年代又是如何带领一批人在荒漠上建立起酒泉基地,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这个疑问从此埋在李鸣生的心底。
 
从1992年开始,李鸣生追踪采访,前后走访军内外知情者约160名,风雨无阻,席不暇暖,行程数万公里,记录文字200余万,三易其稿,历时十余年,终于完成了这部报告文学《发射将军》。李鸣生截取了李福泽人生历程中最具戏剧色彩的20世纪50年代末到90年代中这段时间,对其人生命运和人格魅力作出了形象、细致而生动的刻画,塑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将军形象。
 
为了力求在报告文学的艺术性上作出新探索和突破,李鸣生坦言,在这部作品里,自己的笔触不是只聚焦在李福泽这一个人物上,而是将个人性格与民族精神相结合,大人物与小人物相结合,大饥荒、中苏关系断裂、“文革”等重大事件与人物形象相结合,历史反思与现实意义相结合。因为李福泽将军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个人成功与失败是和整个民族的脉搏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此联系起来看到的就不仅是小“我”的个人命运,还看到一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看到烙在一代人身上的印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晖,形容李鸣生是一个“我手写我心”的作家。这个评价是名副其实的。20年来,李鸣生自发地对中国尖端科技尤其是航天领域进行文学创作,其主要作品有“航天七部曲”以及《中国863》、《国家大事》、《全球寻找“北京人”》等20余部科技类报告文学。
 
青年评论家刑利宇说,科技类报告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只有两个明显的站点:徐迟和李鸣生。1977年,徐迟以《哥德巴赫猜想》为知识分子发出了第一声带血的呐喊。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李鸣生带着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思想,以坚韧不拔的气势、持之以恒的毅力,成为继徐迟之后中国第二个写科技题材的佼佼者。
 
从陆地走向太空
 
“他身着一件短袖汗衫,脚穿一双老头鞋,手摇一把蒲扇,既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农,又似一位洗尽铅华的长者,就是不像二十年前‘戈壁老兵’传说中叱咤风云、八面威风的发射将军。更出乎意料的是,采访时,他脱掉老人鞋,盘腿坐在沙发上,一遍摇着蒲扇,一遍龇牙咧嘴地抠脚丫子……”李鸣生回忆起十几年前的景象。
 
而这个仅有1米65、抠脚丫子坐在李鸣生面前的“他”就是《发射将军》里的主人公李福泽。
 
1936年李福泽以出国留学为名,“骗”取父亲盘缠,偷偷跑去延安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共产党;历任鲁东抗日武装七支队队长,山东纵队“老一团”团长、一旅参谋长,鲁中军区三师参谋长;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南下作战和朝鲜战争,是著名的塔山阻击战的主要指挥员之一;荣获过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新中国在戈壁滩创建第一个导弹基地,李福泽不辱使命,又成为发射场上的一名勇将,先后组织指挥发射了中国一枚导弹、第一枚核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等81枚导弹火箭,为新中国创造了无数个世界第一。
 
“有的人可能是直接进入发射场却没有上过战场,打过仗的又未必进入发射场,而李福泽将军却不是。战争年代,将军便是战场名将;建国之后,将军的战场转入发射场,成为发射场领军勇将。”李鸣生说。
 
为新中国创造无数个世界第一,李福泽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打”过不少胜“仗”,却也曾多次屡败屡“战”。看似粗鲁的李福泽,同时是个有着大学文凭的知识分子。但即便如此,在面临“导弹”这个新巨人时,当时40多岁的他也像个新学员一样,跟苏联专家学导弹。由于导弹领域涉及保密问题,每个学员作记录的笔记本课后必须交由保管室保密。李福泽为了能在上课时记录下苏联专家教授的内容,特别练出一手绝活:将内容过耳不忘、过目不忘。为此,他早上站在操场上死记硬背,课堂上死记硬背,甚至晚上躺在床上了依旧死记硬背。在大饥荒年代,李福泽和他的“战士”们都吃着沙枣叶时,为了让苏联专家更好地教授导弹知识,他想方设法地为专家们找来了当时比部级干部还稀有的西餐厨师,想方设法地找到一架飞机从全国各地运来新鲜蔬菜和肉,想方设法地找来十多部电影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然而“跑”过战火纷飞的战场,“跑”过烈焰熊熊的发射场,“跑”过高喊“打倒”口号的会场,最后因为“文革”,李福泽却“跑”进黑漆漆的牢房,待了四年!
 
“无论是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或是在狱中,将军从未放弃过希望。”李鸣生说,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从陆地走向太空。王晖说,这是一个桀骜不驯、争强好斗、不畏强权,集正气、豪气、傲气和“匪气”于一身的另类人物,一个富家子弟、大学生、自愿投身革命且战功赫赫的高级军事指挥员,更是一个集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等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精神于一体的,有别与共和国其他将领的“发射将军”。
 
大漠荒原上的故事
 
在这本《发射将军》里,感动你的不仅仅是这位李福泽将军身上的精神,还有一个个不知名的小人物。为了制造出中国第一枚导弹,新中国在广袤无人的大沙漠上建立起了导弹基地,许多人都是刚刚从朝鲜战场归来,战场硝烟还没有退去,马上又被拉到大漠中参与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饥荒年代里,每天挨饿的,不仅是基地的发射官兵,还有他们的孩子。由于基地粮油供应匮乏,孩子们营养严重缺乏。而由于基地没有幼儿园,父母们每天上班时,就用军用背包把孩子绑在床头或拴在桌椅上。有一个孩子中途发烧,加上身体虚弱,父母下班回到家时,孩子已经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而这种事情在当时比比皆是。李鸣生说,当时父母们根本顾不上孩子,孩子怎么养大的,他们都不知道。那代人到了那个地方后,几乎就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没有丝毫的私心,所有的念头和精力都扑在工作上,父母、孩子可以不管,自己可以不顾,一心想的只是如何成功发射导弹,如何提高国防力量。
 
“那代人大公无私得毫不夸张。他们的牺牲精神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李鸣生说。就是这样一群人创造了这样的历史。在那样恶劣的情况下, 中国的第一枚导弹成功发射了。李福泽和那代人,在今天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给当代人留下很多思索的空间和反省的余地。
 
《科学时报》 (2010-12-16 B4 精神 生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