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中国愤青:“中国崛起”潜在的阻碍和危险》,廖保平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定价:32.00元
□余治国
最近号称“反愤青”网络三剑客之一的廖保平推出了《打捞中国愤青:“中国崛起”潜在的阻碍和危险》一书,据说是中国愤青脱“愤”必读物。愤青自古皆有,远有商朝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活活饿死,近有闻一多不吃美国面粉而被暗杀。由此看来,大抵人类进化到文明社会以来,就有愤青的存在了。
东方有愤青,西方亦有愤青。但中国愤青大多胸怀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宏大而又细腻的家国情怀。在传统中国人看来,民族、社会、家庭和个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浸染了传统文化的中国人都会将个人的命运同民族的整体命运联系在一起。就像“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或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五千年来,这种强大的族群意识一直支撑着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当代世界,西风压倒东风,西方文明的强势使中华传统文化日趋衰弱。明面上,家国情怀的语境在当代中国逐渐丧失,代之的则是西方文明的民族观、国家观与价值观。但几千年家国情怀的积淀却仍然深深地印刻在许多中国人的心中,一旦触碰到人们的心底,就会自然流露出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国愤青的爱国主义便在于此。
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留下百年创伤。直至今日,有些人的脊梁骨都是断的。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当施暴者对被虐者施以酷刑之后,被虐者反而对施暴者抱有极度崇拜、喜爱之情。当代中国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比如那些发明出各种让人匪夷所思的“历史真相”的“良心”历史学家。他们有为鸦片战争叫好者,有为汪精卫翻案者,有鼓吹中国再做300年殖民地者。真是怪胎不断,奇谈不绝。
他们早已忘记上海、香港那些古旧的西洋式建筑下埋葬的是国人的累累白骨与恶臭的鸦片。要知道,当年中国最为强大的汇丰银行之股东除一家轮船公司外,全是鸦片贩子。上海房产大亨沙逊洋行,建造了上海大部分有名的西洋建筑。最近鼓噪一时的沙逊洋行在1871年之后便代替怡和洋行垄断中国鸦片贸易,拥有并控制了全国70%的鸦片。近代史上的鸦片贸易比奴隶贸易还要罪恶万分。在奴隶贸易中,奴隶本身是需要得到保护的。因此,奴隶的肉体没有被摧残,奴隶的品格与思想没有被败坏。而鸦片却摧残了中国人的身体,腐蚀了中国人的品格,败坏了中国人的思想。
不仅不了解或有意不了解历史,他们也对当代国际社会的实际状况视而不见。
小布什攻打伊拉克,明明是为了加紧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控制,防止欧盟的取而代之,他们偏偏辩护说是为了解放伊拉克人民。美国人驻军阿富汗,暗地里援助新疆、西藏的独立分子,破坏中国的独立与稳定,可在他们看来,那却是要将少数民族从汉族魔爪中解放出来。美国人将转基因作物撒播全世界,在印度,农民破产自杀,在南美,农民苦苦挣扎。可是在他们看来,却是美国人在传播科学圣经,愚昧的劣等人种在对抗进步!
其实,中国一向不缺伪军与汉奸。抗战时期,几百万伪军难道是假的吗?回溯到南宋,崖山之败不就是出自汉人张弘范之大手笔吗?到了明朝,区区七万战斗兵的满汉蒙大杂烩的满清八旗部落如果没有几十万皇协军的帮助,如何获取中原的花花江山?
如果说,争做汉奸、洋奴甚至是买办,妄图挟洋以自重坐稳高等华人的位子是一种病态的话,那么《打捞中国愤青》就是这种病的充分表现。面对其他科技与文化先进的国家与民族,他们早已丧失了自信心与发愤图强的精神。鲁迅对国人的批判饱含着爱,对闰土的爱,对祥林嫂的爱,甚至是食血馒头者的爱,而他们却是在发泄一种歇斯底里的仇恨,恨不得我们这个民族集体自杀。
遥想百多年前,积贫积弱的日本被西方人殖民并控制。但日本的愤青们却知耻而后勇,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日本愤青兼日本“义和团”首领高杉晋作直接就把英国使馆烧了,后来还拉上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组建军队与英、美、法、荷四国联军对抗。日本愤青既年轻又来自社会下层。年轻则热血,下层则无所谓失去什么。于是,涩泽荣一、大久保利通、东乡平八郎等愤青们,或执著于实业,或发奋于军事,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日本,最终摆脱了西方帝国主义的桎梏。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我看到那些斥责义和团为杀人狂魔的人,突然想到鲁迅先生东渡日本时观看的那部日俄战争纪录片。
鲁迅写道:“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被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文明”的他们意欲启蒙“愚昧”的国人,其实他们也不过是“显出麻木的神情”的那些有“强壮的体格”的“人们”。
我想,当人们把“一切向钱看”作为幸福的唯一源泉时,那些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愤青们实在难能可贵。无论是理性或不理性的怀有正义理念的愤青,只要能够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前途结合起来,向明治维新那一代日本愤青一样推动历史的进步,那么,愿我们每个人生命不止,愤青不已。
《科学时报》 (2010-12-16 B4 精神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