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李芸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15 21:38:11
重现记忆边缘的历史

 
《中国地方珍稀文献 石仓契约》,曹树基、潘星辉、阙龙兴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1200.00元
“契约文书”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它的最基础的定义,即是与传统乡村商品交易及经济生活有关的文献,都可称为契约文书。通过契约文书,我们可以直接面对商品交易及经济生活的主体——农民与商人,从而了解传统乡村经济运行的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契约文书是了解中国传统农村经济形态的活标本。
  
契约文书是历史的见证,透过发黄的纸张、暗红的印章和勾画的凭证,过去某个朝代、某个时刻发生的事仿佛就在眼前重现:我们可以看到经年累月的岁月,以及家族的发展与没落。
 
□本报记者 李芸
 
契约“发现之旅”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曹树基与石仓契约的相遇可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2006年夏天,本在浙江南部搜寻移民以及古建筑的曹树基,偶然在松阳县一个名叫石仓村的阙姓家族老屋里,发现了百余件清代雍正至民国年间的“地契文书”。
 
这一发现让曹树基既惊喜又惊讶。因为还在大学读书时,曹树基就曾捧读历史学家傅衣凌的著作,如醉如痴。傅衣凌在抗日战争期间的避难途中,有机会在闽北地区一农家的煤油灯下,读到整整一箱明清时期的土地契约。一代史学大师,在乡间农舍的黑暗中,探索一个已经逝去长久的时代,由此开创出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新领域。“傅衣凌的传奇性故事,曾令年青时的我感慨万千。当然,那时我不会想到,几十年后,居然还有参与发掘此类文献之机缘。”
 
正是凭着常年在地方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对微观历史的研究关注,曹树基意识到这些文书在还原村落历史生态、重新构造国家历史记忆上的重大意义。于是,他找来当地一个名叫阙龙兴的小学校长,负责全力搜寻石仓村目前所有留存的地契约文书。最终,在这个村庄中,找到了8000余件契约文书。
 
石仓的契约文书是继徽州文书后,首次发现的村落文书。徽州文书于20世纪50年代在徽州屯溪被发现,有“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的称号。但由于历史原因,徽州文书分散于全国十多家研究机构。而石仓的契约文书却是在一个小小村落群及其周边,有多达8000件的契约,数百种其他文书。地点集中且各种资料相互匹配,这为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
 
曹树基认为,就目前的情况看,石仓的土地契约可能是一个集中的村落群中保存契约文书最为齐备、数量最多、种类最多且记载最为清晰的村庄。所谓“齐备”,指的是契约的系统性,往往一块土地的数次买卖契约保存完整;所谓“数量多”和“种类最多”,是因为至今为止,无论是在发现大批林业契约的贵州锦屏,还是在徽州,甚至在被称为“中国研究实验室”的中国台湾地区,都没有类似的记录;所谓“记载清晰”,指的是全部契约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找到所标识的田地或山场。
 
“疯狂”的编辑原则
 
契约搜寻完毕后,曹树基等学者考虑的是要将这一庞大的资源进行整理并予以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欣然接受这一选题,并计划在2011年推出丛书“石仓契约”三辑,每辑8册,共24册。
 
曹树基等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以姓氏或家庭为次级单位,以时间为纲,分类编辑这些土地契约。“石仓契约”责任编辑、浙江大学出版社陈丽霞说:“这次‘石仓契约’的出版我们希望要完整地保留文书的原貌,让契约说话,采用简单、直接、不虚华的包装方式。我们将契约图版与录文同时刊出。虽然这样工作量大,且成本高;但是我们考虑到一方面没有录文的图版影印,很难说是古籍整理,另一方面,没有图版参照的土地契约及其他民间文献,读者又很难放心使用,文字的错识与错录,最后可能导致意义的错讹乃至颠倒,而这类错误几乎是不可原谅的。”
 
“石仓契约”丛书将各个时期的土地契约扫描件进行双色印刷,抄录文字在标点后依原件格式编排,以便于对照。曹树基等学者不仅采用了图版与录文对照,而且对原文中的异体字进行了统一处理,并依原文本来样式,原文繁体即繁体,原文简字即简体。并对契约中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注释,将契约中的人名、地名其他内容,制成索引,便于读者利用。曹树基说:“这在中国大陆的出版界是比较罕见的,在中国台湾出版界已经成为了主流,但中国台湾的此类出版物较少,一个县往往只出版一至两本,不像石仓,一个村庄一次可以推出三辑24册。他们的工作量无法与我们比较。我记得几年前,我将这一编辑原则告知中山大学的一位教授时,他说我疯了。”
 
说起这几年艰难的时光,曹树基颇为感叹,但欣慰的是,终于“石仓契约”按原计划推出了第一辑。
 
普通民众的点滴记录
 
梁启超曾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的确,我们很多的历史只是记载了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过去,在这些正史的宏大叙事中,只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场景,没有普通民众的点滴记录。这种缺少普通民众在场的历史,是苍白的、单调的。要了解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就要搜集民间文书,从买卖契约、账本、家谱、书信、收据、分家文书等资料中,去窥见民间的历史记忆,复原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民间社会生活。
 
从松阳县的石仓,这样一个小溪流域面积不足几平方公里的小村庄里,收集了大约8000件土地契约及数百种民间文书,可以说为勾勒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形态提供了最好的文献。这些与村民生活有关的各类文书,包括分家书、收租簿、置产册、流水账、各类蒙书、商业文书、医生诊疗笔记、科仪书等,能帮助人们进入石仓村村民生活的世界。
 
曹树基认为石仓契约的发现之旅以及大规模的出版,对于提高民众关注文化遗产留存的素质、唤醒现代公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很有意义。
 
在出版方浙江大学出版社看来,“石仓契约为大众和学界呈现了相当珍贵的近代小流域体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一手资料,这是明清时期中国东南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而曹树基对文书的首创性释读,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窥测山区社会变迁,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农村社会形态的活标本。契约的发现、整理和出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填补了浙江省民间文献搜集与整理的空白。”
 
《科学时报》 (2010-12-16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