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万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15 21:38:11
以身许国 再立新功

 
《纪念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文集》,杜祥琬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定价:50.00元
 
12月10日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逝世12周年纪念日。日前,由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纪念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文集》在京首发。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近百名王淦昌的同事、学生等参加了仪式。本文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在首发式上所作的发言。
 
□万钢
 
王淦昌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成就卓越的核物理学家,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作为中国科学院的资深院士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始终活跃在科学前沿,辛勤耕耘,孜孜以求,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他卓越的科学成就和崇高的品德,深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所敬仰。
 
我们知道,王淦昌先生曾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工作了32年,是第三任院长。早在1950年王先生来到原子能院(当时叫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后任副所长,与吴有训、赵忠尧、钱三强、彭桓武、杨承宗、何泽慧等著名科学家共同筹划建设这所从事原子核研究的机构。他主持制定了近代物理研究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到1956年,他领导在云南落雪山建造了我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试验站,使我国宇宙线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1979年,王先生领导了101重水反应堆的改建,该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非常重视开展堆字活化分析工作,积极支持成立种子散射应用研究室,开展凝聚态物理研究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原子能院已经成为我国唯一的中子散射实验研究基地和重要的中子活化分析研究基地。王先生是我国惯性约束聚变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为我国惯性约束聚变的研究作了重大贡献。1981年,他领导设计建造了国内首台1兆伏强流电子加速器,为开展惯性约束聚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1985年,王先生根据国际上惯性约束核聚变发展趋势,又及时把研究方向转向氟化氪激光聚变研究,并于1985年和1986年分别获得6焦耳和12.5焦耳的氟化氪激光。在此基础上,经进一步改进,到1996年1月,激光器输出能量达到了276焦耳,使我国准分子激光研究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1993年,惯性约束核聚变作为独立主体列入《863中国高技术研究计划》。提起“863”计划,正是在1986年3月,王淦昌与王大珩、杨家墀、陈芳允三位院士一起,以科学家的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联名上书中央,提出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批示,从而催生了“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原子能院在今年7月21日实现首次临界的中国实验快堆就是“863”计划的重大项目,他的建成在我国核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王先生还对1979年从美国引进的一套串列加速器系统极为关心,在他和钱三强先生等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子能院在1988年成立了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多年来,利用这台加速器,原子能院首次发现了新核素钌-90,建成了国内第一条放射性次级束流线,并在重离子核反应堆反应、加速器质谱计分析等方面作出了优秀成果,该实验室为国内外研究提供了实验和交流的平台。王先生不仅重视基础核科学研究工作,也十分关心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直接有关的核技术应用。1981年,他提出,核科技事业要为农业、工业和国防现代化服务。如今,原子能院已经形成了以同位素与辐射技术为主导的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61年,当祖国需要王先生长期隐姓埋名,断绝一切联系,去研制原子弹时,他铿锵有力地说:“我愿以身许国。”原子能院的“四零一精神”——“以身许国、敢为人先、谨慎求实”的第一句话就是王老说出的这四个字。这是王老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60年来,正是在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追求真理、锐意创新的精神的鼓舞下,原子能院全体干部职工无畏风险,奋发图强,开拓创新,把原子能院建设成了国家重要的国防和科研基地、核能开发研究基地和核基础科研基地,成为支撑国家核科技和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科学思想库、技术储备库和人才库,为国家核科技创新、核工业发展、核科技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矗立在原子能院中心庭院小树林中的王淦昌先生铜像,寄托了原子能院人对先生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仰。在苍松翠柏掩映之中,先生温和宽厚的目光依然在默默地注视着我们,注视着他所钟爱一生的原子能事业。我们将以先生为榜样,为实现原子能院“创造一流业绩,造就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核科研基地”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我们将继续发扬以身许国的精神,为核科技创新发展再立新功。
 
《科学时报》 (2010-12-16 B2 科学 文化)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