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学健
11日7日到12月9日广州连续34天滴雨未下,空气干燥。从12月10日开始,广州飘起了零星小雨,这对气象工作者是更加严峻的考验——与一个月前的广州亚运会相比,12月12日开幕的广州亚残运会的天气更加复杂。气象工作者以“热情不减,干劲不收,标准不降,运行更顺畅,服务更细致”的标准,全力以赴保障着亚残运会的顺利举办。
“天罗地网”服务亚残运会
从2004年广州申报亚运会成功起,广东就不断优化气象站网布局,加强新型观测设备建设,增加气象资料时空密度,提升站网自动化水平,到亚运会开始之前完成了地基、空基、天基等遥测、遥感观测网的规模化集结,全面提升了亚运(亚残运)气象探测能力。
广东充分发挥全国4个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之一的广州卫星地面接收站的优势,除接收风云一号、二号、三号气象卫星资料外,还接收处理国外NOAA、EOS等系列极轨卫星和GMS系列静止气象卫星的资料,以及我国其他相关的卫星数据;建成由9部新一代天气雷达组成的日趋完善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实现每6分钟完成一次扫描获取一组产品并联网拼图、实时上传基数据;广东全省四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达到1665个,平均站间距达到10公里,资料传输频次由原来的1小时一次升级到5分钟一次;广东8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全部由人工站升级为自动站,全省4个探空站均升级为L波段系统;建成9部风廓线雷达、87个GPS水汽观测站、40个闪电定位站和17个大气电场仪、26个土壤湿度观测站、41个能见度仪、9个大气成分站等新型观测网;全省共配备了11部气象应急车,执行现场应急观测任务。
针对亚运(亚残运)气象服务需要在广州地区进一步加大站网建设密度的实际情况,广州四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达到216个,平均站间距达到5公里;建成10个亚运会重要赛场内的高标准自动气象站;从香港天文台引进了暑热压力仪(WBGT)专门服务亚运马术比赛;完成广州地区4个风廓线雷达、16个能见度仪、10个大气电场仪建设;建成15个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站,每个监测站还配备了LED或LCD公共气象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等。
为方便聋哑运动员获取天气预报信息,从12月10日起,广东气象影视中心还邀请手语主持人参加天气预报节目的摄录。
高科技提供坚实支撑
在广东省精细预报技术开发团队的集体攻关下,广东气象部门的精细化预报技术、亚运场馆逐3小时精细化预报、短时临近预报系统、专业气象模式等也先后完成。
其中,热带地区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经过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候研究所专业团队多年的工作,已经成为可以驱动多个业务系统和多个专业气象模式的“母体”,包括从北京引进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以及自主研发的网格数字预报系统、场馆天气制作系统、海浪模式、汕尾地区风浪流模式、危险物扩散模式等业务系统。
网格数字预报释用技术的成功研发,实现天气预报以3~5公里的网格覆盖广东全境,并每天自动产生场馆和规定的旅游景点逐3小时的场馆精细化预报。亚运场馆预报制作系统通过便捷的人机互动界面,使预报员能对精细化预报系统自动产生的预报产品进行人工订正。
这使得广州的精细化天气预报无论是时间分辨率还是空间分辨率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其中,2009年广州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6.8%;雷雨大风提前预警时间为49分钟,比2005年提前了21分钟。
《科学时报》 (2010-12-13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