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王璐 张思玮 毛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9 22:37:6
“让医务人员与患者共享自动化带来的效益”
——访海军总医院检验科主任马聪


 
□本报记者 王璐 张思玮 通讯员 毛宇
 
“如果采用自动化检验流水线系统仅仅只是方便检验科的话,我认为这并不是自动化所带来的效益。必须要让临床医生、护士、患者都能真正感受到自动化所带来的便利,这才是采用自动化检验流水线系统的目的。”谈起年初科室里刚刚安装了大型自动化检验流水线系统,海军总医院检验科主任马聪认为,自动化系统为检验工作带来了方便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能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快捷、精准的报告数据。
 
海军总医院的检验科位于海军总医院外科病房大楼的二层东侧,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共有临床免疫组、感染免疫组、临检组、微生物组四个专业组别。各组别在每年室间质评结果均为优秀,PT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如同一个小工厂”
 
记者赶到海军总医院检验科采访的时候,恰巧他们正在处理临床送过来的第一批标本。“要么先让你亲身感受下自动化检验流水线系统的工作流程吧。”马聪在说话的时候,随手便给记者拿出一整套进入实验室必须更换的物品。“总会有人过来参观,这些更换的物品总要提前备着点。”
 
马聪并没有直接把记者带入中心实验室内,而是完全按照实验室的流程规定经过了更衣间、换洗室等“关口”之后,才进入位于科室正中间的自动化检验流水线系统。其实,即便是不进入其中,记者也可以透过完全由玻璃构成的墙体,看清里面的工作情况。
 
记者注意到,所有需要检测的标本在进入自动化实验室之前,都要经过两个工作台的“分流”处理。“这主要是为了分开体检标本与住院和门诊患者标本。”马聪说,这样可以减少工作的失误。“体检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并且有些项目也会有特殊的要求。”
 
经过工作台处理后的标本拿到流水线的起始端口,此时工作人员只需按照规定摆放好标本,剩下的工作完全交给自动化设备。“在这里,这些标本就如同排列好队伍的士兵一样,经过层层‘检阅’后,才算是完成了任务。”马聪介绍,这条流水线系统上包括3台全自动化分析仪、2台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标本经过进样、离心、开盖、分杯、储存、样本重新加盖和取回共6个模块的处理后,便可以获取到相关的检测数据信息。
 
“如果检验人员发现了结果的异常,直接通过外面的电脑进行操控,标本就可以自动返回到检测系统的起始端口进行重新检测。”马聪说。
 
在这条全自动化流水线上能进行血清检测项目100多种,而其他血浆检测、全血检测以及体液检测等还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和人员。涉及到相关生物安全的实验室位于整个科室的最东侧,马聪告诉记者,除安排了专门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空调排风系统都是与医院互相独立的,连洗抹布所用的小洗衣机都是每个实验室相互独立的。
 
成败在于细节
 
“赶紧洗洗手。”在参观完整个实验室换下衣物和鞋套后,马聪很自然地对记者说了这句话。
 
包括记者在内很多来过这里参观的人,最大的感触除了全自动化检验系统之外,更多的是实验室里的细节。比如,这里的工作使用桌椅的尺寸高度并不符合一般规格,而是完全根据方便工作需要而设计;自动化实验室的自动门处放有的钳子、锥子等小工具,是为了停电时紧急破门之用;还包括电插座、打印机、电冰箱的位置,都是马聪自己设计的。
 
“实验室建成后,我都快成为半个建筑设计师了。”马聪笑着说。
 
其实,在打算安装这条自动化检测系统之前,马聪虽然考察过国内外知名医院检验科的情况,也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对于未来实验室的规划结构还有些茫然。“那时候,没有现成的模板供我们参考,我们只能参考大量的国内外对实验室建设的文献资料,然后还要与工程设计公司积极地交流和沟通。毕竟他们不了解检验科的工作性质,更不了解自动化检验流水线所需要的环境。”
 
谈到对已经运转了近一年的自动化系统,马聪觉得很满意,曾经对成本支出与效益回收的顾虑也显得“多余”。“临床医生明显地感觉到检测结果报告速度加快了,病人也从过去每个项目都要抽取一管血改为只抽取一管血了,我们工作效率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马聪告诉记者说,分析前工作占据检验工作量的65%,错误也最容易出现在这个阶段。而采用自动化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失误,缩短TAT,统一室内质控平台,从而达到提高检验质量,优化科室服务的目的。
 
“集体作战”
 
每当听到有人称赞科室工作的时候,马聪总会说:“这是我们集体努力的成果。我一个人本事再大,没有领导、其他同事的支持,也不会有现在的成绩。”目前,海军医院检验科在职人员共有33人,平均年龄为33.7岁,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的人员结构。
 
科室除了常规的检验之外,还完成了军队医药卫生重点项目“中国近海海洋微生物分布与致病性研究”的课题。经过几年的实地采集标本,建立了我国海域细菌菌株库,并首次建立开发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中国海域细菌分布及抗生素敏感性电子信息数据库及软件,方便了各级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能针对性查询选用最合适的抗生素,对海洋细菌感染的抗生素治疗具有指导性作用。搭建了海水标本采集、海洋细菌分离、转运、鉴定和保藏平台,为我国海洋细菌的长期保存和致病性研究积累了重要细菌资源。
 
针对检验科的分子诊断试验起步比较晚的现状,马聪特意安排科室人员进行脱产学习、进修。“自动化节省出来的人力,我们就可以更加集中地做好以前薄弱的项目。”目前开展检验项目将近500种,比以前多了近1/3,基本上能够满足临床和就诊病人的需求。
 
为了保障科室持久不衰的战斗力,马聪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科室把培训和考核作为日常工作之一,并且都有相应的记录表格和监督程度。“我每周都安排一个工作人员就检验中的小问题做成幻灯片讲给其他同事。”这样一来,检验科也从过去传统的带教模式逐步转变为适应现代规范教学的培训模式。
 
当记者问到如何保持与临床、患者沟通的时候,马聪给出的答案是:倾听意见,给出满意的解决方案。
 
马聪以检测甲状腺抗体这个项目为例说起:“刚开始,我们出具报告的结果都是一个大于值,而不是最终值,临床医生便找到我们,要求出具最终值,后来我们就通过百倍稀释的办法得到了最终值。”不过,并不是每个免疫项目都需要做百倍稀释,这时候,就需要临床医生在标本试管上作出标记。
 
“我总是这样认为,不管是临床医生还是我们检验人员,即便是在有些问题上有意见和分歧,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患者服务。每个医务工作者心中都有这样的理念,我想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协商得以解决。”马聪说。
 
《科学时报》 (2010-12-10 B3 检验医学)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