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史轩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7 7:2:43
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教育规律
——蒋南翔的教育思想

 
□史轩
 
蒋南翔(1913~1988),中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和杰出教育家,他的一生与清华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蒋南翔于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5年担任清华大学共青团书记,后任地下党支部书记,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夕,蒋南翔为清华救国会写下著名的《告全国民众书》,其中一句“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至今读来仍震撼人心。
 
1952年1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蒋南翔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同时经教育部批准,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52年至1966年在任期间,曾兼任中共北京市高校党委第一书记、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
 
蒋南翔校长在清华任职的14年,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政治、业务两个肩膀挑担子”
 
在1962年清华大学的迎新大会上,蒋南翔提出:“我们学校是社会主义大学,要培养红色工程师、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要求又红又专,这一点是绝不能动摇的。”不久,蒋南翔把“又红又专”形象地比喻为“两个肩膀挑担子”,一个肩膀挑政治,一个肩膀挑业务。
 
基于这种思想,蒋南翔创造性地提出政治辅导员制度,即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最优秀的做政治辅导员并延长一年毕业,让他们在学习上不受损失完成学业,同时政治上也得到更多的锻炼。在蒋南翔看来,这一部分人将来一定会成为我国各方面建设的骨干,既能做业务工作,又能做政治工作。1953年,政治辅导员制度在清华园里诞生了,第一批辅导员的第一次会议就是在蒋南翔家中召开的。
 
这项“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教育创新。做过政治辅导员的清华毕业生中,不少人成长为新中国各条战线的优秀骨干、勇攀科学高峰的学术精英。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清华大学的校领导都曾经担任过政治辅导员,许多担任过政治辅导员的学生后来到企业、科研院所和党政机关成为领军人物。
 
“给干粮,更要给猎枪”
 
1962年,在一次研究生座谈会上,蒋南翔在谈到学生在学校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时,提出了“干粮与猎枪”的比喻。他说,如果学校给予学生的只是一些“干粮”,那么“干粮”总是要吃光的,如果给学生的是“猎枪”,学生就可以自食其力,将来就不会发生饥荒了。这个比喻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异曲同工,意在要求学生既要打好基础,也要培养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都是不能缺少的。
 
蒋南翔一直非常重视基础课程教学。学生在学校里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但重点是要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宝塔型”的,越是基础理论越要厚实。为此,学校在教学组织上专门成立了基础课教学研究部,加强对基础课程的组织领导。蒋南翔曾强调,清华本科生的基础课学习要达到研究生水平。因此,他在教学计划中设立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他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调清华本科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基本的、先进的工程技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毕业后才能够独立学习、独立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科研与生产三结合”
 
清华对于学生的学习,始终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于科研则必须走结合生产实践的道路。从1958年开始,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的一部分毕业设计结合实际的生产任务或科学研究任务进行。例如土木工程系一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是完成一个无线电桅杆塔的设计,他改进了塔身结构,节约了大量钢材,被生产部门采用。建筑系毕业生参加了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工作;水利系师生则承担了密云水库的设计任务。
 
1958年,水利系全体毕业生接受北京市委托,集体承担密云水库的设计工作。密云水库是华北第一大水库,地质情况复杂,20万民工施工,工程包括了7座大坝和副坝、两条隧道、两条溢洪道及两座水电站,要求1958年动工,第二年基本建成。承担这样大的工程建设任务,对于清华大学乃至全国高等学校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水利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4个月内就完成了设计任务,经验收合格很快正式投入施工。水利系师生自豪地称自己的工作为“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
 
在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同时,蒋南翔仍然强调以教学为主,力求防止过多的劳动,及时纠正偏差。他提出的目标是,“把我们的学校建设成为教学、生产、科学研究三者联合的先进基地”,办成“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口号浓缩了清华大学的精神,也成为清华人的奋斗目标。
 
清华从建校伊始就以重视体育而闻名,蒋南翔校长则把这一传统继承下来,并作了重要发展。1956年,蒋南翔在阐述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时指出,青年人有了明确的政治方向,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还不一定能很有效地为人民服务。青年人还要有健全的体魄,要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要有勇于克服困难的毅力。
 
1957年11月29日晚,在西阶梯教室召开的全校体育工作干部会上,蒋南翔校长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大学,除了要培养青年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业务的人才外,还同时必须是体魄健全的能劳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在蒋南翔看来,这样的要求既可以磨炼同学们的意志品质,也能够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
 
《科学时报》 (2010-12-7 B4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