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高校开出的一朵科研奇葩 |
——记西南交通大学软科学研究团队 |
□彭丽 田红
从时间上看,西南交通大学软科学研究团队很稚嫩,目前年龄不满两周岁;从体量上看,西南交通大学软科学研究团队很轻量,现有成员人数不到20人。不过,这个稚嫩的团队却超越了简单的科研组织形态,将文科与理科融合,软科学与硬科学交叉,优势集成、软硬结合、以软带硬,既弥补了文科弱势,又丰满了理工科羽翼,或可成为行业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一例范本。
解开镣铐跳舞
西南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等多学科综合发展的高校。其交通运输、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而经济、法律等文科专业却相对滞后。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强势专业越强、弱势专业越弱的两极态势,这为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套上了沉重的镣铐。
如何在行业特色明显的工科院校发展文科专业,这关系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学校多年来苦苦思索的命题。经过多方论证与反复研讨,学校提出三条路径发展文科:一是响应社会重大需求,发展应用文科;二是凝练方向稳定规模,发展精干文科;三是对接学校优势工科,发展特色文科。
而特色文科的发展路径正好契合了当下大科学时代的发展要求。大科学时代,学科高度细化与综合,科研组织形态复杂、科学与社会联系愈发紧密等特征,使学科与学科间更需要交流、碰撞与融合。
“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任何一个简单的问题都需要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解答。”该校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光教授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以高速铁路为例指出,高速铁路不仅仅研究铁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社会评价、行为心理、法律法规等多个学科。发展特色文科既可以深化工科内涵和拓展外延,又可以弥补文科的相对弱势,两者结合还能找到一条独特的生长道路,别人无可取代。
实际上,组建软科学研究团队就是在特色文科发展思路上衍生出来的。学校领导层意识到,文科与理工科融合发展,既能发挥各学科的长处,又能相互带动、相互补充,促进学科整体发展。
2009年3月,学校成立了由公共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物流学院、电气学院和科技处的部分专家教授组成的跨学科和学院的软科学研究团队,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以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和科研综合竞争力。
学科交叉,软硬结合
软科学研究团队成立后,校长助理、科技处处长张文桂提出,按照“学科交叉,优势集成,软硬结合,以软带硬”的思想建设团队,并提出“服务政府、服务铁路、服务学校”的发展思路。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软科学研究团队立足政府、铁路和学校开展工作:一是主动响应国家重大需求,拓展学校与国家重要机构的联络渠道和服务关系,使学校成为国家和地区重要机关决策辅助和技术支撑单位;二是增强学校在国民经济和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决策咨询作用,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三是对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布局调整等问题进行研究,为学校发展和管理提供咨询,促进学校理工、文理学科渗透。
软科学研究团队成立至今,先后介入参与完成“西部交通枢纽建设研究”、“成都现代世界田园城市规划”、“轨道交通重大装备现代化研究”、“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暨‘十二五’规划研究”等十余个软课题,并组织申报“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重大问题研究”、“增强成都市文化软实力研究”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等项目。
电气学院副院长谭永东教授全程参与了“轨道交通重大装备现代化研究”课题,这是一个典型的学科交叉、软硬结合课题。他以此为例谈及学科交叉研究模式对文科和理工科的不同促进。对文科来说,一定要运用新的系统概念、知识创新模型、复杂网络理论、连接与交互等理论与方法来指导文科的研究,这样可以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发展模式等;对理工科来讲,一是要从产业集群、产业链、知识链的宏观高度来发掘和定义各工程学科的研究课题,二是要从管理模式、运行模式的角度开发与之适应的技术和系统。
“工程学科、管理与人文学科交叉渗透有非常广阔的空间,而且学科间的研究方法可以相互借鉴。”谭永东告诉记者,加入软科学研究团队最大的收获是对社会与科技发展趋势、国家政策背景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期望团队能吸收更多学科特别是工程学科的优秀人才,为产业发展、区域发展提出更多更具操作性的建议。
未来之路
得益于软科学研究团队的良好运行,学校已将应用文科、精干文科、特色文科以及软科学研究列入“十二五”科研战略规划中。在最近召开的科技工作会议上,校领导也明确提出,加强软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不断增强学校的软实力,形成多层次、覆盖面广、布局合理的团队建设结构体系,成为推动学校科技工作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随着软科学研究团队的不断发展壮大,团队开始加紧研究制定团队的工作原则和管理办法。怎样才能让这个跨学院、跨学科的团队可持续发展下去?什么样的管理更适合?怎样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和利益平衡问题?这些是团队负责人最近常常思考的问题。
在采访过程中,陈光向记者剖析了团队目前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方面,团队研究方向凝练不够,研究力量比较分散,覆盖面还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团队研究工作计划性不强,易受应急性、临时性工作的干扰;另外,团队组织刚性不够,还需要研究适应长远发展的组织架构。”
对于这些问题,团队成员在不断磨合、协调和讨论中已形成相应的改进措施。团队的设想是:先确定好6个专题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负责人,再着力提升团队的组织构架。校领导希望在软科学研究团队的基础上成立西南交通大学软科学发展研究院。
“研究院本质是一个虚体,依托的还是软科学研究团队。不过,这样虚实结合能更好地整合相关资源,使软科学研究团队成为学校和社会连接的一个平台,成为学校内部资源整合的一个平台,让软科学真正形成与硬科学匹配和配套的学科发展格局。”陈光表示。
“软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软科学出的是思想,而这个思想只有在决策者掌握之后才能发挥效果。因此,思想一旦提出就不属于团队。换句话说,做软科学的人一定要有‘公义’价值和‘公益’精神。”陈光说。
《科学时报》 (2010-12-7 A2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