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谭永江 通讯员张妍 吴一帆 习宜豪
文学、戏曲、国学、红学这些曾经风起云涌地推动过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经典,在市场化大潮的今天,它究竟还以何种面目存在于大学校园?近日记者对高雅艺术在高校的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让笔者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高校文化中,在新兴文化力量的冲突下,经典文化整体环境急剧弱化,大学里的经典文化氛围日渐式微,运行更是举步维艰。
10月16日,在河南大学社团巡礼活动上,该校文学院的羽帆诗社全体成员“拯救诗歌”的宣誓行为格外引人瞩目。曾经几度辉煌的羽帆诗社、铁塔文学社、红学研究会、国学研究会、古琴社等被视为高雅艺术类社团而今都可谓“门前冷落车马稀”。而一位同学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在如今的大学校园,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热心文学创作的人已经寥若晨星。高雅艺术似乎早就已经退出了当代大学生的主流视野,缩进了校园的角落里。
当下的大学校园里,谁还拿传统文化说事儿?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一份调查,河南大学的学生社团刊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时期,该校就有部分教师筹资创办刊物,主要刊载学生作品;中州大学时期,魏世珍、许敬参等发起成立“文艺研究会”,创办会刊《文艺》;此外,还有《孤兴》、《中国大学晚报》、《晚霞》等进步报刊活跃在校园中,深受师生欢迎。此后在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直到开封师范学院时期,虽然河南大学多次更改校名,但是每个时期都存在着众多的学生刊物,即使在抗战的特殊年代,也办有《青年文艺》、《风雨周刊》、《新西北》等众多优秀刊物。记者从社团联合会了解到,目前河南大学共有注册社团近百个,而与经典文化沾边的社团只有七八个。每年社团招纳新生的时候,类似于轮滑协会、街舞协会等流行时尚的社团都异常火暴,同时,像英语学社这样侧重于提高应用技能和集思社这样关注未来就业的社团,也都会吸引很多同学报名参加。与这些潮流时尚、专业学术、社会服务型社团报名的火暴场面相比,与经典类沾边的社团如文学、戏曲、国学、红学则无人问津、门可罗雀。
相比于上世纪80年代高校文学社团的盛极一时,文学社团眼下的处境可谓尴尬。“很难想象,曾经的文学社是学校最红的社团,那时全校估计有三分之一的人都争着加入。”现任羽帆诗社社长、文学院的王凌风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无奈。羽帆诗社创建于1983年,创立至今先后出版过《羽帆诗刊》、《黄河风诗刊》等文学刊物,是当时大学诗歌阵营的一支中坚力量,还曾经荣获全国十大优秀社团的殊荣。可是相比鼎盛时期的200多名成员,上学期末诗社里一共只有30多人,其中真正参与每次诗歌交流活动、参与文学探讨和创作的成员就更少了。一位曾担任某校文学社主要负责人的同学说:“文学社没有活动经费什么也做不了,而文学社基本上找不到会员,也拉不到赞助。还有一点就是大部分大学生的写作、欣赏、阅读水平之低,让人无法忍受。文学社要么名存实亡,要么沦为交友俱乐部。”那现在的大学生都在干什么呢?“要么忙于谈恋爱,要么忙于玩游戏,要么忙于赚钱。”某同学甚至不无感慨地说:“经典已经没落了,娱乐消费才是王道,经典似乎已成为历史。”
经典文化换不来好工作,当代大学生加入社团逐渐趋向功利性选择
记者通过走访该校红学研究会的发起人罗英杰,了解到不少大学生都是伴随“韩风日雨”成长,而国粹《红楼梦》等经典名著却几乎无人问津。我们不禁要反思:如今这种状况的出现,到底是因为教育的缺失,还是启蒙思想的不到位?
一位不愿加入红学社的新生告诉记者:“我对国学没什么兴趣,也不清楚国学到底是什么。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还是加入一些实践类的社团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实际些,像红学研究会这样‘唯美’的社团还是持‘观赏’态度为好。”在调查的同学中,大部分大学生表示现在就业压力大,根本没有时间阅读课外读物。即使阅读,他们多数会选择“80后”作家的作品及网络小说,而那些国学经典则无人问津。
经典文化面临窘境,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心态的变化,真正沉下心来看书写字的人少了,更别说是关注诗歌、戏曲的人了。
“读诗、写诗、听戏、研究国学需要静心,但能够让你静心的那种文化氛围现在却很难找到。”国学研究会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四学生向记者坦言,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他在大一就把精力集中在拿奖学金这些现实的东西上;大二更实际了,不断地做兼职,一方面为以后工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以减轻家里负担;大三、大四就准备考研、考公务员了。“平时根本不会考虑去关注什么经典,更何况经典文化换不来好工作。看名著、品经典,那些都是中学时代的故事了。虽然,现在偶尔读到优美的字句也会感慨,但我们好像没有什么情致,越来越现实了。”
校园中不乏经典爱好者但只能“潜伏”在无人的角落
该校文学院的于慕伊在学生当中可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人物。已经本科毕业的他,回忆起自己大学的文学创作还有点儿心酸。于慕伊原本就读于经济学院,只因对文学创作的痴迷,而颇费周折地转到了文学院。从大二起他便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然而,当他在寝室里埋头创作时,耳边总是萦绕着同学酸溜溜的讽刺声,同学们觉得一个理科生搞文学创作是不切实际的。于是,为了继续自己钟爱的文学,他不得不把战场转移到夜间无人的教室、图书馆,这才有了像《慕伊情诗》这样反响巨大的优秀作品出版。
将经典爱好藏着、掖着的不只于慕伊一个人。爱好戏剧文学的刘卫星同学也有过类似经历:在他的剧本《三十米的距离有多远》、《我们的梦如花如烟花》等尚未获得全校戏剧文化节最高奖前,他的创作都是在图书馆里悄悄进行的,因为即使是中文系的同班同学,也没有人认为他的创作会有什么前途。
创新课堂教育模式,重温经典任重道远
据了解,河南大学各文学社团为走出困境,已经尝试了各种办法。如铁塔文学社与河大在线、河大论坛两个网络传播媒介联合,推出了该社刊物《铁塔湖》的电子版;集思社团也推出了自己全新的网站,把自己的报纸放到网上,供读者浏览;以互联网为载体建立起来的网络刊物《河大周刊》,则利用新浪博客的平台进行建设,把网友的博客和个人主页连接在一起,定期对师生的博客文章进行精选编辑。此外,国学研究会一直与山东大学国学社和北京大学一耽学堂保持着长期联系,互通优秀稿件,相互借鉴,扩大视野,优化选题。
为了给同学们营造一个浓郁的文学氛围,河南大学方面还在一些课程的设置上作了一些调整,增设了很多文学类选修课程。像《周易》、《〈孟子〉研究》、《明清社会史》、《老庄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和《古典诗词鉴赏》等,原来只是部分专业学生的专业限选课,近年来全部增设为公共校选课,提倡全校学生选修。
在一间听课学生爆满的公共教室里,记者站着听了新闻与传播学院常萍老师的古代文学课。常老师文学功底深厚,讲课生动幽默,尤其特别注重跟全班同学的互动。这让教室里坐满了人,很多学生甚至搬了凳子坐在过道上。一位同学告诉记者,在常老师的课堂上,这种火暴的场面很常见。
此外,随着该校文学院教授王立群登上央视《百家讲坛》,校园也刮了一股“国学风”。河南大学创造性地把《百家讲坛》搬进了校园,推出了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名家讲坛》,每周邀请如王立群、高有鹏等知名教授为大家带来经典文化的洗礼。
文学院的梁工教授也在教学方法上作了调整,他把东方文学课搬到了教职工活动中心,带领同学们把《拯救悉多》、《再别康桥》等诗歌用诗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同学们自编自排的诗剧已有十多个。其中诗剧《我的李白》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上囊括了包括最高奖组织奖,表演奖以及优秀剧目奖等在内的全部奖项,被推荐在全国各大高校举行巡演达20余场。
不久前,河南大学校团委和图书馆联合发起了为期两个月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以“诵读文化典籍,建设书香校园”为主题,包括读书有奖征文大赛、系列读书报告会、“古风今韵”诗歌朗诵会、图书馆电子资源介绍和使用方法讲座等。这一切对国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让人文风气和经典热潮在大学校园里悄然兴起。
《科学时报》 (2010-12-03 B4 文化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