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浩
近日,某报一则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出现网络热词“给力”。“给力”,意思类似于“牛”、“很棒”、“酷”,常用作形容词或感叹词,因此,有网友认为,如此用“给力”令人费解,“给力文化强省”似乎不通。某主编在其微博中回应称:“顾虑很给力,不过神马都是浮云……”
有的读者在评论“中国作家富豪榜”折射的国人阅读生活现状时说:什么读书的趣味、阅读的习惯、研究的可能……统统作烟云散。套用网络语汇说,“神马都是浮云”——实用主义的思想,把国人读书的活动彻底功利化了。
不少网友慨叹如今网络世界、网络生活的浮夸、喧嚣和非理性,得出的体会和心得是,这年头“神马都是浮云”,当网络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良心也被这种浮华所牵引……
从这些文化事件、网络流行的文化中可见,在不同的文化语境、生活语境中,网络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似乎正在成为人们衡量事物的一种标准,判断是非谬误的一种价值观。
作为一个词语的流行,“神马都是浮云”源于今年的国庆期间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一句“看过小月月,神马都是浮云”的评论,被很多网友复制引用,在论坛里“盖楼”。因其能够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的特点,很多白领也将“神马都是浮云”当成面对工作压力、现实生存的口头禅。有人说“奖金、升职这些是神马东西?都是浮云!”面对爱情婚姻,有人说“神马幸福甜美,也都是浮云!” “神马都是浮云”,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生活语境当中,用来表达对事物的一种态度,描绘一种世相,很快成了当下最“火”的网络热词。
关于“神马都是浮云”,有很多种解读。“神马都是浮云”为什么能够流行?社会心理学者的分析是,这归于网友们集体无意识的从众行为的推动,因为这句话源于一个热门的网络事件,许多网友为了表明自己紧跟网络时尚的步伐,也跟风模仿这样的语句;另一方面,对于生活工作压力大的社会人来说,活用网络用语、积极从网络事件中寻找乐趣是一种很好的压力宣泄方式。有的文化批评者认为,“神马都是浮云”,可以组成万能金句,推之四海而皆准,在精神态度上表现出一种淡定的境界。也有的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表明什么都是虚幻的,不值一提的。
任何一种语言现象,其实都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所以,作为文化的流行语也好,还是作为网络流行语也好,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社会性语言,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生活,也代表着我们精神生活的一些特征,表达着我们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的认知标准和态度。“神马都是浮云”,看似表达的是一种对待事物的超然、淡定的态度,甚至有一些质疑的精神,但深入玩味体会,却耐人寻味,让人无法轻松起来。近日读到《现实,永远不可能“神马都是浮云”》一文,作者写道:年轻人集体流露出的看什么都是“浮云”的心态,看似不再浮躁,却多少有几分阿Q的精神胜利。这种“被淡定”的阿Q精神胜利法却正成为某种放任的借口和梦想的空洞,“神马都是浮云”的淡定是消极的“不作为”,让本该坚守的责任和理想在一笑而过后都成了“浮云”……的确,当“神马都是浮云”充斥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思维、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所言说的、所思考的、所经验的、充满心灵世界的,都是“虚幻的,不值一提的”,让我们分明感到的却是一种历史的虚无主义、文化的虚无主义、精神的虚无主义。
的确,当下世界,社会快速发展,价值多样,观念嬗变,许多事物、现象变化很快,甚至昙花一现,尤其是当下的商业、物质和技术压抑我们的生命,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不稳定,面对这个外部的世界,我们很可能失去了信心,我们既不能把握这个外部世界,也把握不了我们的内心世界,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开始相信“神马都是浮云”,现实世界是虚幻的,令人困惑的,没有存在意义的,甚至陷入虚无主义的绝望!
历史、传统、文化和精神,是否“神马都是浮云”?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我们会坚信人类拥有永恒的价值、永远的信念、不朽的追求,我们不能失却了价值感,放弃了原初的信念,因为这些条件,真实的东西才能产生,绝对的东西才能稳固地建构自身,我们的自身与历史性的同一才成为可能……
《科学时报》 (2010-12-03 B3 科艺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