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孙作顶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2 8:36:15
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析与建构

 
《解析与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李合亮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定价:35.00元
 
□孙作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也是政治特色。从20世纪80年代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诸多学科门类中特色鲜明、学科体系相对完善的一门重要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更为这一学科的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但是,由于建立时间还较短,加之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传统思维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不太成熟,理论研究中尚未摆脱老生常谈的俗套和就事论事的思维定式,基础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与扎实,理论研究和实践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直接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这一现实困境。而要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之困境,解决实效性不强之难题,就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深入思考“怎样教育”、“如何教育”以及“用什么教育”等问题。年轻学者李合亮就以哲学反思为逻辑起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本质和价值四个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解析和建构,深化并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这集中体现在其专著《解析与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一书中。通览全书,作者学术思想之前瞻、理论创新性之前端可见一斑。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新界定。作者试图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从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之域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哲学之思维,揭示了主体等相关称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性,进而力图科学地还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主体、客体、本质、价值、接收、接受、主动、主导等词汇在不同的学科那里都通用,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它们却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特性。这些概念的界定与理清,不是一个简单的下定义的问题,其旨在据此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独有的特性。作者以相关称谓的哲学基本概念为基石和切入点,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进行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大体从哲学分析、理论分析、现实分析、重新建构几个方面详细揭示了相关称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地位与价值。诸如接收与接受。作者认为客体“接收”了教育内容,不代表客体“接受”了这一内容,只有将教育内容自我吸收与内化,才能真正的“接受”,由此引出了自我教育重要性这一问题。作者指出“一时的民众欢呼式接收并不意味着内心的真正信服”,只有接受了的观念才是真正的观念。再如主动性与主导性,作者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中处于主导作用,是整个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是主体,即具有主导性;受教育者是具有能动性的人,拥有主动性。不能因受教育者具有的主动性而误解为其具有主导性,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抹杀。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的新探讨。作者以新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本质、价值进行了反思,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探讨。这集中体现于关于主体的三层分析与关于客体的深化认识之中。
 
关于主体,作者认为,凡是能够承担、发动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的人或群体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并以此为标准来考究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国家等群体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主体;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主体;三是教育对象(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主体。这一划分与表述,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范围,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的新突破。特别是在对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全程性主体”与“阶段性主体”的概念。作者认为就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言,主体是作为教育活动施动者的教育者,这是“全程性主体”,作为自我教育主体的受教育者,他作用的对象依然是自身,这是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某一阶段而言,是“阶段性主体”。这一理论解决了一直困扰学界的“自我教育阶段主客体之争”的疑惑。
 
关于客体,作者对目前主要的五种观点:受教育者客体论、教育者客体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客体论、教育内容客体论、教育要素客体论进行了评述。作者不但探讨了哲学意义上的客体,而且着重论述了实践中的客体,指出,不仅社会个体与群体都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并且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直指向人及人的精神。作者关于人的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论述,不是独辟蹊径的一种随意的联系,也不是故意把客体人所做的具体化,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一般教育客体不同的深入思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拥有独特社会地位的深入探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柔性作用的内在阐释。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尝试。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的不容置疑和现实社会中的广泛“短路”现象,面对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无力”和“不尽如人意”,作者在理论探究的过程中,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图解决现实问题。不仅在论述中穿插了小故事和现实案例,并且专门就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专章论述。作者认为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着力点为:(一)经由知识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三)实现制度规范与养成教育的有机结合;(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走细节化之路;(五)善于利用鲜活的素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如此,作者还用一则亲身经历的事例,说明任何成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只能提供借鉴,不能进行模仿。这是因为任何形式上的沟通、任何意义上的借鉴,都必须建立于对教育时机、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的了解与把握,进而生发出灵活的教育思维,并将其及时有效地融入到教育实践中。
 
《科学时报》 (2010-12-02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