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30年北京地区干旱化对京郊人民生活生产的影响调查 |
|
□叶红 李艺苑 金霞
调查背景
所谓干旱,是指某地区长时间处于水资源短缺的现象,通常由降水量低于历史平均值引起。在我国,干旱常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引发严重的旱灾,《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5号将干旱列为我国气候灾害之首,而华北地区发生干旱的频率又居全国之首。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方干旱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在1000亿元以上。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西北端,历史上有水乡一称。20世纪50年代,北京有泉眼1347眼,境内分布五大水系: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大清河和蓟运河。便利的灌溉水源,使北京自商周以来就成为适宜种水稻的“三种”(黍、稷、稻)地区,曾有万余顷水浇地和稻田。
在近30年来华北干旱的大背景下,北京出现了水资源匮乏的情况。近10年来,北京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50mm,个别年份甚至低于西北腹地的乌鲁木齐,2008年全年降水量仅207mm。降水的减少使得水资源形势日显紧张,永定河、潮白河等下游干枯,密云、官厅、怀柔、十三陵等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水需求急剧增长,北京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m3,是全国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2,远低于联合国划定的人均1000m3的缺水下限。更有调查表明,近30多年来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局部含水层疏干,地下水质变差,地面沉降并形成巨大的地下漏斗。农业生产与水资源的联系最为紧密,由于干旱缺水,近几年北京在节水农业上推广了不少新技术,如微灌施肥、覆膜灌溉、膜面集雨等,农业用水总量由2001年的17.0亿m3下降到2005年的13.2亿m3,减少24%;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的比例由45%下降为38%。
为了了解近30年来在北京地区干旱背景下京郊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本次2009~2010年度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研究生社会实践类项目,依据北京地区的水源分布、干旱形势以及农业生产情况,选择了京郊6个地区,包括北京西边的门头沟区、京北的昌平区、京东北的顺义区,以及京南的丰台、房山和大兴等地区作为调查地点,于2010年7月4日至25日先后走访。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针对在当地居住超过30年的居民,采用一对一交流完成调查问卷的方式,走访上述6个区的13个村,共获得245份问卷。
统计分析
我们对245份问卷中每一份问卷的问题进行分类统计,共将问题分为四个方面:被访者的个人基本情况,居民对干旱及其原因的基本认识,干旱对居民生活、生产的影响,当地政府应对干旱采取的措施。
京郊居民对干旱情况及其原因的基本认识。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农林牧渔水利等相关产业生产人员,72%的受访者在当地居住超过30年。京郊各地居民均很关心北京的干旱情况,其中,52%的人认同近30年来北京干旱越来越严重,同时,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当地可能会发生类似2009年秋我国西南地区的严重干旱。
对于干旱加剧的原因,大家觉得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两方面:其一,年降水量减少(39%的受访者认同,下同);其二,物质生活的改善加大了对水资源的需求(20%)。此外,流经北京的河流,如永定河、潮白河等水量变少(14%),经济建设中的水污染(14%)以及水资源浪费问题(10%)也都成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干旱对京郊居民生活、生产的影响。近30年间,京郊居民种植农作物的品种和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20多年前,居民基本以务农为主,种植玉米、小麦、大豆、高粱、白菜、土豆和番茄等各种作物,房山地区还种植水稻。近些年来,居民务农的比例大大下降,部分居民不种植任何作物,少数居民仅种植少量作物,他们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调查还发现,在门头沟、顺义、昌平等地区,有14%的居民种植杨树、桃树、梨树、苹果树、杏树及各种绿化树等。这一方面是国家鼓励农民为绿化生态植树造林,并颁布了植树补贴政策,农民们考虑经济效益开始种树;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些树种对水需求较小,在干旱的环境下仍然易于存活。
与此同时,京郊各地农业的灌溉方式也逐渐向节水型的方向发展。30年前,农民主要采用渠灌或浇透两种灌溉方式,只在少数地区(如沟北村和大东流村)采用喷灌的方式。近些年来,接近六成的农民采用喷灌的方式灌溉作物。
尽管30年间,京郊居民改变了生活和生产方式,他们变更了种植农作物的种类,更新了更加节水的灌溉方式,但仍有接近80%的被访者表示,农作物的收成因干旱而减产。然而,谈到近30年来,大家用水状况的变化时,部分居民表示感到用水情况越来越紧张,特别是门头沟王平镇一带,韭园村、桥耳涧村和东、西落坡村的居民都依靠九龙山的山泉水生活,而山泉水量有限,村与村之间形成了紧张的用水形势。但是,有接近一半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用水状况改变不大”,甚至有小部分居民表示“用水是越来越宽裕了”,特别是在昌平区的大赴任村。
“居民用水不紧张”的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北京干旱情况的加剧没有对京郊居民生活、生产用水产生重要影响呢?我们主要从“居民用水情况”、“居民工作性质的改变”和“种植的农作物和灌溉方式的改变”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
调查问卷通过“居民饮用水”,“喂养牲口和家禽用水”以及“浇灌作物用水”三个方面来了解居民用水情况。京郊各地居民的饮用水、饲养家禽和浇灌农作物的用水均主要来自地下水,其中,饮用水来源中地下水的比例高达70%。同时,还有56%的居民表示不养家禽家畜,26%的居民表示已经不种任何作物,这也减小了他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因此,在干旱加剧的情形下,多打深水井能满足京郊居民的用水需求。
近些年来京郊各地居民务农比例大大下降,他们从传统意义的农民转变成半城镇化居民。随着京郊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实行土地统一管理,村民开始外出打工和经营土地,已经成为半工半农的身份。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他们的用水需求大大减少,正因如此,北京干旱形势的加剧对他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相对较小。
京郊各地区已经由多样化的种植转为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等耐旱又不耗水的作物,种植规模也大大减小,本次调查走访的地区已经没有种植水稻等耗水型作物。同时,几乎全部地区都从过去渠灌和浇透等低效的灌溉方式,转变成节水型的喷灌方式。这种种植作物品种、数量以及灌溉方式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京郊地区居民对水资源的需求。
京郊各地应对干旱的措施。虽然近30年来北京地区的干旱情况加剧,我们走访的地区均没有大规模地开展应对干旱的措施,主要以节水宣传为主。有41%的居民表示当地开展了节水宣传,14%的居民表示当地更新改造了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还有一些地区采取了收集雨水、改变农业结构种植节水性作物和提高水价等方法来应对干旱。其中,节约用水、改造灌溉设施、治理水源的污染源以及多打深水井等是各地居民眼中行之有效的应对干旱的措施。
总结和展望
本次社会实践项目对北京郊区6个区的13个村子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了解“近30年来北京加剧的干旱状况给京郊居民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京郊居民普遍对北京的干旱情况及其原因很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用水来源主要是地下水;在这30年里,他们改变种植作物的品种和数量,更新灌溉方式,普遍采用喷灌;多数京郊居民从传统的农民转变为半职或全职的城镇居民。因此,北京干旱的加剧给他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并不大,关于用水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也表明这一点。调查结果还表明:目前大多数地区还没有开展系统地应对干旱的措施,主要以宣传节约用水、更新改造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等为主;各地居民纷纷表示希望能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多地号召节约用水,治理被污染的水源,保护水资源的质量,以及更多地打水质好的深水井来应对干旱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威胁。
另外,北京加剧的干旱没有给京郊居民带来很大的影响,主要因为目前北京有充足的地下水资源贮备。我们在走访中也发现,京郊各地打井的数量均有增多、深度也普遍加深数倍,门头沟部分地区打井深度从100多米加深到300米,还有少数地区由于地下水采集过量,水质已经变差,大兴区有居民表示现在深水井水质也较差,只能浇地,饮用水还是要买桶装纯净水。目前对于地下水资源采取的“只管用不保护”的使用方式,能减缓干旱对日常生活生产的影响,但长此以往会使得北京地下水资源储量减少,水质变差。如何更加合理地、可持续地利用地下水资源将成为应对干旱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作者单位:叶红、李艺苑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金霞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科学时报》 (2010-12-01 B4 区域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