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院长张福锁: |
|
创建宽松科研氛围促进青年学者成长 |
|

□本报记者 张赋兴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简称市基金)的主要意义在于培养青年学者成长,二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值得注意的是,市基金的定位是促进科学创新、服务北京社会发展,而科学创新来源于足够的学术自由。市基金未来要继续担负起引领创新的使命,为青年学者创建良好的自由学术氛围。”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身兼市基金委员会副会长职务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对市基金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期望。
注重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1993年,北京地区农田施肥的增产效应趋弱的问题困扰着北京农业的发展,北京市农业局有关领导特地向一直关注作物施肥研究的张福锁请教解决之道。张福锁提出,很有可能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民不断给农田大量施肥,土壤中养分已经有很多积累,施肥的边际效应递减导致的。但由于缺乏明确数据支持,张福锁萌生了向市基金申请项目进行专题研究的想法。
“当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要求是原创性的创新,而市基金的要求是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研究。我们的工作与农业结合很紧密,有很多是生产性的科学问题,所以我们当时提出来申请北京的项目,并通过了审批。”
1995年,在市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张福锁对北京郊区八个区县的农田施肥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超过60%的北京郊区农田存在不同情况的过量施肥情况。这一项目也在全国首先揭示了“高投入不一定等于高产出”这一后来广为人知的农业规律。
在项目结题汇报时,市基金有关领导对张福锁的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特批会长基金,支持他对北京市蔬菜硝酸盐含量与过量施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张福锁在研究后发现,北京市几乎所有叶菜类蔬菜的硝酸盐含量均偏高,这说明过量施肥的问题在蔬菜种植过程中也比较普遍。
由此,张福锁提出了应该在保持产量的前提下,控制北京郊区农田施肥量,优化施肥结构的研究思路。这一思路也得到了市基金的第三次支持。
在市基金的系统支持下,张福锁先后取得了土壤—植株硝酸盐快速检测技术、小麦玉米测试推荐施肥技术体系、协调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等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获得北京市和国家的多项奖励和专利,而且成为国内外现代农业与资源环境研究的新方向。张福锁也由此成为我国植物营养学科的领军人物。
“市基金开拓了新的研究支持领域,即结合生产作科研的路子。现在国家也提出了科学研究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要求,这说明市基金在这方面很有眼光。我们的研究团队正得益于市基金的这种前瞻性。”张福锁指出,关注以支持基础研究促进北京发展、注重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已成为市基金的一个优良传统。
立足引领全国的视角促进北京发展
从农田施肥方法研究入手,一步步扩展到了优化施肥结构、促进作物生产和保护环境上面,张福锁的工作一直在围绕着保证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安全的核心进行。这与我国当前提出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发展战略相契合。
“近些年我在北京市申请的项目减少了,主要是因为北京的经验已经推广到全国,我也开始承接更多的国家项目。在现有的农业产业体系中,我们的技术已成为支撑技术。”
张福锁认为,北京引领全国的科技发展。市基金注重以支持基础研究来服务于地方经济,但其成果必然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因此,市基金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北京,而在于引领全国未来发展。
“科学作为具有共同性、原理性的知识,是属于世界共有的。北京经济领先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很可能随后会在其他地区出现,而其解决之道也对其他地区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张福锁指出,北京的都市型农业已走出了独特的路子,值得全国借鉴。例如,北京市人口数量庞大,每天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厨余垃圾。现在有公司专门将生活垃圾做成有机肥,施用到郊区农田中。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省化学肥料,减少污染;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一举两得。未来可能会成为全国模仿的模式。
从注重科学性,引领全国发展的角度,张福锁提出,对于市基金支持科学创新性的要求应进一步加强,而这需要宽松的科研氛围作为前提。
“市基金在支持年轻人成长方面做得很好,比如设置的预探索项目,对有争议的新想法进行支持,可以有效促进科学创新。”
张福锁指出,在项目支持时,给予年轻人足够的自由,对科学的创造性非常重要。
“科学研究是个积累过程,不可能不犯错误。所以科研基金必须要放开让年轻人自由地去想、去做。不要用社会需求和领导意图对其进行强制性引导。对于科学创新来说,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要远比科研资金更有意义。”张福锁强调,市基金创建自由学术环境的努力要一直保持下去,没有止境。
《科学时报》 (2010-12-01 B2 创新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