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波 孙楠
近些年来,生态观念的屡受推崇和生态建设的备受重视都得益于人类对自身的反思。人类要经历以建设生态城为标志的前生态时代,进而步入生态时代。生态修复则是作出努力的第一步;而生态城的规划建设则是人类自我拯救过程中具有系统性、实质性意义的核心所在,即以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为主干,探索一个社会、经济、生态三者平衡发展的解决方案,发展一个指导人类行为的生态道德体系和思想基础理论。
生态修复及其必要性
生态修复是解决当前全球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文生态退化等威胁的基本手段,是生态城在技术层面的前奏,因而孕育着巨大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在生态修复的实践过程中,人类不但是恢复项目的设计者和引导者,而且是恢复的参与者,甚至人类作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被恢复的对象之一。生态修复的最高层次是生态城建设,对于当前的生态危机,生态修复体现出了极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加强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对于实现由生态修复向生态城建设的成功过渡,从而最终对促进生态文明的实践起到重要作用。生态修复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技术层次,更重要的是在要向经济与社会层面延伸,向社会的文化与道德层面深入。
门头沟生态修复案例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南,是首都的生态涵养发展区,也是对首都生态环境影响最直接的重点区域之一。长年的矿业开采,造成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据专家测算,全区需修复的生态破坏面积约为240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6.5%。为全面落实区域功能定位,转变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实际出发,门头沟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区,率先启动了生态修复工作,彻底改变以矿产采掘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努力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区。
一是积极汇聚各方科研力量。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门头沟区连续5次举办生态建设国际论坛,先后邀请美国、芬兰、日本、瑞典、德国、希腊等十几个国家的权威专家学者出谋划策。2007年,门头沟区被国家科技部确立为“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同年被环境保护部确立为国家生态示范区。
二是加强生态修复规划编制。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13家科研机构分别开展了门头沟区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及采煤、采砂、采石废弃地,道路边坡,生态现状调查等5个类型的分规划研究。实施了生态服务功能、融资、政策研究、技术方案等7个专题研究,对全区生态资源进行科学评价,为提高生态修复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开展多种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工程。选取了煤矿废弃地、采石废弃地、废弃石灰矿、采砂废弃地、公路边坡以及生态退化系统等六类比较典型的生态破坏类型1082亩,引进实施了21种国际上最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根据修复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种植观光园区、养殖园区、河道生态公园等土地开发利用项目,既修复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四是推进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产业化支撑体系建设。主要开展了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和应用示范、生态修复专项技术创新、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研究、门头沟区生态修复与园区产业化能力建设研究等方面工作,结合地区经济、文化、自然条件,按照生态学、系统学理论,有理有据地打好生态修复攻坚战。
门头沟生态城设想
门头沟生态城作为“智慧圈”的浓缩,将通过自然化设计,实现天道与人道的贯通。使生态成为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生命态度。因此,门头沟生态城将健康、教育、文化、科研作为主导产业。
门头沟生态城将打造一个“紧凑—多样—高效”的三维山城,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的进化模型,这种城市建筑把大量复杂结构高度浓缩,它可以只占原来土地面积的1/10,只消耗原来所需能量的1/12;可以创建可再生能源系统,实现资源的高效再循环利用,是一种体现创新文化的更高级的城市结构。山体三维建筑相对于中密度社区,高密度社区少占50%的土地,节省45%的基础设施(建筑、道路、园林绿化和公用设施)投资,减少45%的空气污染,减少地表径流水污染,节约14%~44%的能源和35%的水。这种城市一旦建设起来,将是一种将城市进化推向更高层次的革新,对下一步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
门头沟生态城中的交通、生产和生活都将采用节能的方式开展,突出“低碳排放”的主题特色,从而体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这里,生态城将拥有一个生命有机体的机能——呼吸、代谢、平衡、协调、沉思。城市污水处理池里的养分转化到藻类身上,而藻类可以作为发电原料,处理后的水又注入湿地,滋养树木花草,当树木花草自然枯萎之后,残花败叶又可以进入生物质发电系统制造清洁能源。此外,城市里建有风能电厂,粮田、果园、菜园,能源、粮食都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未来生态城中类似这样的零排放系统,将遍布生态城的角落,从而构建一个崭新的循环经济链。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面临的两大永恒的主题。从人类走过的足迹看发展一直是人类主旋律。今天,人类到了必须要选择生态城作为自己下一个阶段的进化方向,这不仅是形式与技术上的发展,更应是内涵上的进化,人类只有进化才能走完天定的生命历程,否则人类一定是众多灭绝物种中最悲惨的一个。
《科学时报》 (2010-11-29 B3 视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