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院士专家在2010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上建言: |
|
河南要适应省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
□本报记者 谭永江
近日,参加2010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的众多院士、专家会聚在河南省科协举办的“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建议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要“走得准,走得快,走得好”。
“河南要缩短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一条路是跟随式的,即承接沿海地区迁移过来的低端产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屈贤明说,如果能够选准适合省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则为河南提供了走另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的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举例:“全国的地铁、高铁正进入大发展时期,国家每年的投入达8000亿元。河南的盾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有着完整的产业链,未来大有可为。”
“‘十二五’是个战略关键期,不抓住就会在经济发展上陷入被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顾问朱森第强调。
“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温家宝总理曾这样强调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院士专家们根据自己对河南的了解,提出了种种建议。
屈贤明认为,河南有3个产业可以做大做强:一是新能源装备,比如特高压输送电装备、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备;二是专用智能设备,如大型矿产开采智能化装备;三是轨道交通设备。与此同时还可以着重培育几类产业:一是环保项目,如宇通的垃圾分拣运输项目很有发展前景;二是智能仪器仪表,可以改变目前对国外产品的依赖局面;三是民生装备,如开发大型的智能化农业机械、粮食食品机械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建议,河南在优势产业上要搞深度的产学研结合,最好做成战略联盟。
针对河南如何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不少院士专家都强调一个词:务实。
“选题方向不对,创新等于没用。”王梦恕提醒,以往国内一些地方在上高新技术项目时盲目求新求洋,浪费大量国家资源,做出来的只是华而不实的“创新玩具”。河南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他建议河南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来规划发展新兴产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学家陈俊武直言,河南要有胸襟,多正视自身的不足,才能在发展过程中走得更快。他建议河南进一步加强对人才资源的重视,一方面,高校在整合过程中不能简单捏合在一起,要加强管理,避免大而低效;另一方面,在引智工作中要避免“形式上的院士工作站”,想办法为院士创造条件做实事,推动河南新兴产业发展。
《科学时报》 (2010-11-29 A2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