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1-26 7:12:15
不幸的是患病,有幸的是相识
 
“其实,我们每个人永远都无法预知明天是什么样子,永远都无法预知是明天先到还是不幸先来……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身患罕见病——LAM的群体。LAM仅发生于成年女性,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原因也尚未明确。如果病情恶化,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我们现在正在遭受着病魔突袭,随时都要面临死亡的威胁。这种没有任何预兆的突如其来的打击对身体、心理、爱情、婚姻、家庭都是摧毁性的,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还能持续多久,因为死神随时都可能来探望……但是没有关系,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只要我们内心是坚强的,就可以战胜一切。所以我们希望把我们的爱心和坚强传递给你们,我们的亲人,请尽快地振作起来,美好的明天在等待着你们。”
 
这段话是中国LAM关爱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会长琳琳(化名)在今年4月25日给地震中玉树亲人的一封信中所写到的。得知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琳琳便组织协会中所有的病友姐妹们为灾区捐款。当她拿着筹集到的2026元的爱心捐款来到中华慈善总会时,当她听到现场工作人员的“你们自己是病人,也需要钱,居然还捐款给玉树,真的太感谢了!”的言语时,琳琳只是笑了笑,淡淡地说了一句:“没有为什么,因为我们深知命运的无常……我们只想给生命多一点机会。”
 
对琳琳的采访,选择在一个周五的中午,挤占了她个人中午吃饭休息的时间,记者先向她表示歉意,可琳琳却笑着说:“应该感谢你们才对,因为通过报道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LAM。”
 
仅仅从外表上来看,记者丝毫没有感觉到琳琳与同龄人有什么不同,短发、户外上衣、牛仔裤、旅游鞋、戴着一副眼镜的她更显青春运动,始终面带微笑的脸庞更让人觉得容易亲近。不过,在不到一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她的几次喘气休息、几度哽咽,让记者明显地感觉到她呼吸的困难。
 
从2006年患病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4年,经历了从无法接受到恐惧无助再到积极配合治疗的过程,琳琳现在谈起自己求医治疗经历时,平静中更多的是乐观。“快乐也是一天,悲伤也是一天,那么为什么我们不选择快乐呢?!”
 
谈起协会的创立,琳琳说,两个关键人物不得不提及——病友晓莉(化名)和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的徐凯峰大夫,协会正是在他们两人发起下,于2006年3月30日创立。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为LAM患者提供LAM的诊治信息和交流平台,并致力于促进临床医师认识和了解这种疾病,呼吁社会各界对这种罕见的女性疾病的关注,关注这些弱势的、被社会所忽视的特殊女性群体,推动LAM在中国的研究,这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宣传和研究LAM的民间公益组织。
 
回想起协会走过的1600多个日日夜夜,琳琳想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感谢在同一战壕里与病魔战斗的姐妹们;感谢给予协会关注的医生以及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感谢为协会工作的志愿者们;感谢始终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琳琳告诉记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完成了许多的“第一”。第一个LAM中国网站、第一个LAM病友QQ群、第一次LAM病友注册和随访、第一部LAM中文手册、第一次在CCTV做宣传节目、第一个LAM/TSC罕见病专项基金、第一本《LAM之友》期刊……“今后,协会将继续围绕着提高公众意识、传播最新资讯、患者健康教育、患者注册、病友支持和促进罕见病立法等6个方面开展工作”。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姐妹们一种自救的方式。协会起到的是沟通桥梁的作用;网站是搭建的信息交流的平台;而QQ群组就好比我们心灵休憩的港湾。”琳琳说,很多时候,患病的姐妹们都是通过网络互相鼓励、关怀,来获得抗击和战胜病魔的信心。
 
琳琳说,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待LAM的话,她们这些姐妹还需要感谢它。因为LAM让她们今生有缘相识,让她们体会到了亲情、爱情、友情的珍贵,让她们收获了太多的温暖与感动。“不过,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还是希望我们这些姐妹来世的相识并不是因为LAM”。
 
琳琳不喜欢谈未来,她说:“能够活在当下就足以,如果说我和我的姐妹们有什么期许的话,只有简简单单四个字——自由呼吸,那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和梦想,有了梦想,就会有希望。”
 
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琳琳现在有着一份全职的工作,每天同正常上班族一样上下班,而协会的工作完全是她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做。当问到她累不累的时候,她说,累的时候就会想起那几位已故的病友,就会觉得工作很值得。“协会的工作并不是我的事业,而是我的使命了。因为事业可以放弃,但是使命绝对不可以放弃”。
 
截稿之前,琳琳发信息告诉记者,有一位叫志敏(化名)的病友不幸地离开了。“她原本也要打算参加本月底在北京举办的LAM病友大会,哀思的同时,我们这些姐妹们唯有化悲痛为力量,勇敢乐观地生活,为实现所有LAM姐妹的共同心愿努力,再努力”。
 
小贴士
 
LAM中国官网:www.lamchina.org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inalam
 
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lam
 
LAM病友QQ群:27557045
 
E-mail:lam_china@sina.com
 
《科学时报》 (2010-11-26 B1 科学与健康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