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刘景林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1-11 6:54:4
《创新劳动价值论》的创新

 
《创新劳动价值论——论超常价值》,赵培兴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定价:52.00元
 
□刘景林
 
赵培兴的著作《创新劳动价值论——论超常价值》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最初提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由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剩余劳动价值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和核心。马克思以他创立的科学劳动价值论为基本立论基础,引申出一系列科学原理,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市场经济运动,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灭亡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原理,将与世长存,永放光芒。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至今已经140多年,世界已经发生历史巨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依据的历史经验材料——“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马克思),即19世纪中后期英国资本主义状况。今天新情况、新动态、新发展大量出现,给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提出许多新的问题。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使科技因素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二是劳动的形式及其作用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三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形式出现了非常复杂的情况;四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及其利润的实现形式也发生变化;五是国内外一些相关的理论博弈正在争锋相持,特别是关于劳动创造价值与非劳动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等等。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亟须在当代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发展。
 
《创新劳动价值论》此时出版发行,可以说是应运而生,非常及时、非常重要。说明人民出版社远见卓识,使其能尽快与读者见面。我们不能要求《创新劳动价值论》回答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所有新问题,现在看它至少是一部开启劳动价值理论创新的著作。从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视角考察,它至少有三个方面创新。
 
一是首次提出和架构了创新劳动价值论,并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框架体系。整个体系论述的主题就是超常价值,进而把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扩展到创新劳动价值理论,使我们的视野由重复劳动及其创造的正常价值深入到创新劳动及其创造的超常价值。并以超常价值为核心,由超常价值的来源、超常价值的生产、超常价值的实现到超常价值的量度、超常价值的分配和超常价值的使命,提出了六条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又使其时代化的特殊原理和一系列新的定律和概念,形成了一个逻辑严谨、联系紧密,并比较完整系统的创新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这是一部创新劳动价值论的开山之作。
 
二是为人类的创新发展道路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撑。创新劳动价值论提出的新质使用价值、超常价值、超常剩余价值、劳动价值率、超常价值率等一系列新概念,不仅严密、清晰,深刻地反映和阐述了创新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和理论观点,而且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特别是作者首次提出的劳动价值率,集中反映了创新劳动价值论的精髓,破解了微软和硅谷等当代创新型企业或园区创造的价值量与按同期重复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的价值量之间的巨大差额,也就是当代“价值黑洞”的奥秘;同时回答了当代国内外有人提出的,“人类劳动及其劳动时间不能创造和承载或不能完全创造和承载稀缺资源产品和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量”等问题。劳动价值率揭示出,创新劳动者发现、发明和创造人类尚未有新质使用价值的单位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量(劳动价值率)远大于重复劳动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量,二者的差别往往是百倍、千倍、万倍,甚至更大。我们认为这是创新发展道路的价值基础,也是创新包括科学技术文化创新推动生产力和人类社会超常发展和革命性进步的价值基础。以此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一系列国家决策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理论支撑。
 
三是进一步探索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把共产主义信仰建立在当代经济运动的规律上。该著反映出作者经过对知识经济的长期研究,最后把创新劳动价值理论提升到知识性创新劳动价值理论的高度,并且引申出知识经济形态的充分发展必将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而且作者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论断,不是出自一般的逻辑推论,而是通过对知识经济初步显现的内在性能和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所得出来的必然性结论。作者具体分析了知识经济初现的推动生产力更加超常发展、促进生产资料特别是知识性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化、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驱使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等五条内在性能与发展趋势及其形成的深层根源,并以其概括的经济形态跨越社会形态定律加以论证。尽管作为一条社会发展规律将有待于历史发展的最后验证,但从理论层面上,作者大胆提出的这一思想和预见是可信的。一旦历史发展进一步使这一规律露出端倪,必将证明这一结论对于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虽然这部著作中所涉及的有的问题还有继续深入研究、讨论和论述的余地,但总体上看,《创新劳动价值论》是一部支撑创新发展道路,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创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巨著。
 
此外,本书还有两大特点:一是逻辑性强;二是实践性强。这可能与著作者的丰富阅历、勤勉学习和潜心研究有关。据我所知,作者大学毕业曾留校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多年在实践中从事理论研究,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问题;还曾任职县委书记和地市专员、市长,对基层实践体会深刻,因而所思考问题和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科学时报》 (2010-11-11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