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彭树堂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1-10 14:47:54
对民营科技与中关村创业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思考
——纪念中关村科技创业30年

 
□ 彭树堂
 
中关村科技创业者相伴相随整整走过30年的风雨路。民营科技企业集民营、科技、企业三位一体,寓涵着走向自我解放、自主创业创新的道路,同时又秉持技术创新,坚持市场导向,发展产业。这样的群体,过去没有,现在也别具特色。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崛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营经济总值占了半壁江山。在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事业中,民营企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尤以承载着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使命的民营科技企业在打头阵。站在历史高台,回顾由民营科技企业催发形成的中关村创业文化,对今天年轻一代创业者更有意义。
 
中关村科技创业文化,是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家在30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创新意识和传承发展理念的企业文化形态,是中关村宝贵的软实力资源。
 
(一)
 
中关村科技知识分子继承了“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以来文化的精髓,他们具有忧国、爱国、报国的优秀民族品德,同祖国共命运和血肉不可分的情怀。当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大潮勃发的时候,中关村的知识分子们最先受到大潮的激荡,“邃密群科济世穷”,发扬爱国传统,以振兴经济为已任。科学民主、求知创新的文化精神激发他们以拳拳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选择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主体创业。他们决心以全新的民族责任感投身于改革、服膺于改革,在闯与创中,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勇立涛头,探索以科技成果振兴中国现代经济,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前列的夙愿。
 
改革开放打开国门,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涌入,中关村知识簇群科技人员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新的营养,较快触及到了国外高技术产业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关键部分,是在于新型科研生产体制的作用。其时,邓小平同志阐发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特别是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许多科技人员感到不再是“臭老九”,有了一种翻身的感觉。同时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传承和道德观念,使他们感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这些因素都从不同的角度鼓舞他们舍弃铁饭碗,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道路。正如当时京海集团王洪德所说:“我们是从忧国忧民走向科技报国之路。我们从大院大所出来到中关村一条街上创业,不是为个人发财,而是为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为中国人民扬眉吐气。改革成功了,我们庆功;改革失败了,我们则为铺路石。”甘愿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路石,这是中关村创业文化的基石。从民营科技奠基人陈春先“我们科技人员也不是想赚钱,而是想多做实际贡献”,到中国激光排照技术之父王选的平常心语“一个人,一个好人,他活着,如果为社会的利益而奋斗,那么他的一生才是有趣味的一生”。两位来自中科院的科学家何以放弃科学圣殿的优越,激流勇进、奋身蹈海于改革大潮,为开创中国民营科技事业建立丰功?其渊源于亟速振兴经济、摆脱落后的心旌。这正是中国千百年来,特别是当代改革开放30年来,一切中国良知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悠久历史、文化传承、道德品质之必然延伸。
 
1978~1980年,中国科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计算所王洪德等先后走出高楼深院,以民营科技探索改革。这种个人的夙愿一旦与改革开放大潮契合,就更激发了科技人员领异求新的创造性。改革开放政策带给陈春先的惊喜是难得的考察美国的机会。搞核聚变研究的陈春先本来应该在他熟谙的专业领域里精深造诣成为学界大家。但他在美国最感兴趣的不是专业技术,而是美国硅谷的技术扩散模式,这种把科技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正是中国要振兴经济所或缺的。
 
陈春先在中关村创办北京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时的讲话,体现了中关村知识分子的新境界,“美国高速度的原因在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特别快。科学家、工程师有一种强烈的创业精神,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发明、专有技术、知识变成产品。”“我感兴趣的是这里(指‘硅谷’和‘128号公路’)已经形成了百亿元产值的新兴工业,得益的显然是社会、国家、地区。相比之下,我们在中关村工作了20多年,这里的人才密度不比旧金山和波士顿地区低,素质也不差,我总觉得有很大的潜力没有挖出来……我们的科技人员也不是想赚钱,而是想作实际贡献。”民营科技创业者这种爱国的情怀和回报社会的价值观是中关村创业文化核心。这是中关创业30年兴旺发达之所在,也是时下青年一代创业者最应汲取的。在当时京海、科海、四通、信通、联想、时代……创业众星灿烂,到1986年底形成了以148家民营科技实业组成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率先以科技人员创业为载体的中关村企业文化初步形成。
 
(二)
 
中关村创业文化是由特质企业、个性的创业者及其人格魅力带动形成的,初期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是陈春先、王洪德、万润南、陈庆振、柳传志、彭伟民、王小兰等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开拓者。四通在创业初始就制定了“三高”原则,即“高效率、高效益、高境界”,提出“承认先富就是承认差别,承认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效率”;提出“知人、容人、用人、培养人,吸引第一流人才并超水平发挥”,“用能人,用完人”,“待人以礼,委之以任,施之以惠”,“权利和责任的统一”,“自我否定,自我突破,自我更新”等。四通文化成就了“一次创业”的辉煌。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四通审时度势,扬起了“股份化、集团化、产业化、国际化”二次创业旗帜,引发了中关村及至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在90年代的创业文化新思考。“二次创业”的理念和实践迄今仍在诸多民营科技企业中延伸、创新、发展。
 
联想文化是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二次创业”和做强做大的企业文化。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在90年代中期为联想制定了“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九字方针,集中体现了“联想文化”的精华。“搭班子”即首先抓好领军人物的建设,使企业有一个统一意志、团结协作、战斗力极强的领导班子。“定战略”就是确定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步骤与方法。“带队伍”就是设计企业组织管理的有效方法,包括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以及激励方式、教育培训、企业文化等。今天联想能跃登上国际企业界的大舞台,与联想文化密不可分。2003年联想旧标识“Legend”(传奇)被新标识“Lenovo”(Le代表曾经的Legend,novo是拉丁词根,意为“创新”,合起来即为“创新的联想”)所代替,充分体现联想人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明确了其全球化的目标,创造了“国际化”带动“产业化”模式。联想业已成为中关村的领军企业,其创业理念、创新之路以及企业文化等成为中国民营科技创业竞相学习的榜样。
 
经过前20年民营科技企业实践的示范和创业文化的影响,进入2000年,中关村创业文化更具有新时代特征。中关村创业现象在中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人才凝聚效应。创业与从业的人才结构、年龄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高智力化、年轻化的特征。涌现出年仅20岁、30岁左右的科技创业者,特别是一批批归国留学生和一大批大学毕业生投身到民营科技创业实践中。他们走向社会就企慕中关村创业文化,受其熏陶首先选择民营科技创业,在闯与创中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更具有现代意识,对机遇的把握更有捕捉力,对市场及创新产品的研发推出更有判断力。目前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和从业人员逾百万人,60%是科技人员,其中约两万人是归国留学人员。在中关村已形成一个知识簇“白领集群”,这是区别其他地域地区创业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尤其是相当多数留学生到中关村创业,如华旗、百度、中星微、启明星辰等知名企业是归国留学生创办的,它们技术新颖,管理规范,在较短的时间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启明星辰以“安全未雨绸缪,诚信贵在风雨同舟”为企业理念,提出“中和、中正、自强”的企业文化口号,用不断演进创新的企业文化魅力凝聚了人气,团结了队伍,统一了目标。这些第三代创业者在企业的企业价值观、发展战略目标、企业精神更具有现代意识和开放性,正在成为新时期企业自主创新的有生力量。
 
在中关村科技创业的发展史上,记载着三代企业家上下求索、奋斗不息、继往开来,从探索改革发端,逐步汇入主流的历史过程;记载着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知识分子在改革大潮中激流勇进,担负中华民族振兴伟大使命的过程。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进而在积淀科学民主、领异标新的中关村沃土上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创业力量。80年代初,在中关村启开创业先河的创业者队伍中,以陈春先、王洪德、柳传志、段永基、张家林、彭伟民等优秀知识分子,他们凭借个人魅力及百折不回的勇气,率先擂响了民营科技的战鼓,带领着创业团队将科技产品推向市场,撞击了市场经济大门。这个过程即也成为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启始点。90年代创业的第二代中关村企业家,远比第一代创业家幸运。在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南方谈话”后,中国改革掀起现代思想解放新高潮,催发了中关村创业新高潮和第二代企业家人才队伍的形成。王文京、刘迎建、郑福双、秦升益等一批中年创业者,他们与第一代企业家的创业际遇、发展环境、文化氛围有着很大不同,他们从一下海,就果敢地选择创办产权清晰的企业。他们不但秉承了第一代的创业理念,更有着洞悉、把握市场的眼光,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企业生存、成长、发展的创业过程。特别是在世界新经济浪潮中涌现出中关村第三代企业家,他们以互联网发展中的新经济创业为头筹。第三代企业家善于把中、西创业理念和文化相融,比第一、二代创业者更年轻,更具有现代意识、风险意识。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海归”,如邓中翰、严望佳、李彦宏等海外归国留学生。第三代企业家以其激进的汲取精神和开阔的视野,善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发达商业模式,带“泥土”移植,并结合本土特色“杂交”优势,进而创造了中关村特色的企业发展模式。三代科技企业家和衷共济、奋身搏击。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进程中,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企业家无疑是冲锋陷阵的“车马炮”!
 
(三)
 
中关村创业文化自觉地将西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富有新意的要素融合起来,形成了具有其自身特色的创业文化。
 
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家在创业实践中认识到要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在重视发挥个人特别是领军人物的首创精神与聪明才智,更要重视团队力量,发挥集体创造精神。创意可以由领军人物或者某一个人提出,而创新则必须由团队去完成,发现发明和运筹帷幄抑或是一种个人行为,但产业化必定是集体力量。要使两者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当年的四通、联想、时代,当今的中星微、汉王、百度等企业都是成功的范例。每一个佼佼企业和星光灿烂团队的前面,勇立涛头的必然是其领军人物。如联想与柳传志、京海与王洪德、四通与段永基,时代与彭伟民、王小兰,中星微与邓中翰,汉王与刘迎建,百度与李彦宏都十分强调团队精神,同时领军人物又激励团队与个人创新精神、创造力的结合,强调员工必须有自己特点、自己性格、自己专长,同时强调企业整体协调,发挥整体优势。
 
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改革开放意识,在创业实践中不但带动了中国特色科技企业家群体的形成,而且也促进了区域创新文化的形成。在创业实践中强调人本主体地位,强调民主、自由精神;强调共同目标、共同愿景,坚持人文特色发展道路。因此中关村才能不断丰富创新创业模式,由“两通两海”到电子一条街,到试验区,再到“一区三园”、“一区五园”、“一区十园”,迄今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既有对传统条块分割的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同时标志着对区域创业创新文化的重大变革,海淀区已由当年北京市一个郊区发展成为教、科、文、产并举,和谐发展的全国最大的创业创新文化区。
 
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在短短30年发展到逾万亿元规模占全市GDP18%的新兴产业,从微观管理上得益于创业文化力功能。
 
——激励功能。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体现在通过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和保障人才潜能的最大化发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民营科技企业摆脱走出低谷,坚持持续发展,在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中关村科技企业的高效益来源于高效率,高效率又来源于职工自觉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正是企业文化激励的结果。许多企业的实践经验所证明的真理,恰恰是企业文化具有振兴功能的表现。
 
——导向功能。中关村科技企业的企业文化具有一种价值取向功能,它引导并规定着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规定着一个企业以及企业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企业总有它为之自豪和矢志追求的企业目标和价值追求。这种目标和追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指引并约束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思路,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用友以“梦、道”为文化理念。梦,即成就事业,追求卓越;道,即客户为先、诚信负责、团队协作、持续创新、结果导向;引导着企业一步步发展成为为世界级的软件公司。
 
——凝聚功能。企业文化具有同化、规范和融合作用和向心力,即让后进者得到感召和同化,可以让各种层级人物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普通职工融合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打拼贡献力量。以德为先、以人为本,用高尚的社会道德和思想品格教育员工、管理员工,依靠科学制度保证企业有序运行,依靠员工的智慧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
 
——协调功能。中关村科技企业的创业文化能够协调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使企业内部关系融洽、企业与社会和谐一致,融为一体。其精神实质是要促进企业自觉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中关村科技企业的创业文化建设同样具有振奋民族精神,净化社会风气的巨大功能,是社会精神财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民营科技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环境责任等,成为当代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交流互动和谐共存功能。在中关村科技企业中,已形成一种“势”,一个“场”,若干个“网结”。企业内员工与老总交流、融通。企业间既是平等竞争的对手,又是联谊的朋友。中关村不论是创业者,还是政府官员,还是学者专家、舆论界的新闻朋友,十分重视创业文化的交流对撞,不断与时俱进地阐发。科技企业家“沙龙”经常在一起聚首,谈心话故,交流调侃,所营造的文化氛围资源企业家们弥足珍视。中关村科技企业家最早倡导开展企业文化研究;探索和建立有企业自身特点的精神文明。许多企业都办有企业文化刊物,经常探讨有关企业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包含时代热点的问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关村的民营科技企业家不但关切企业自身,而且关注中关村企业群体发展。作为科技企业家之家的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多次召开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座谈会,会员之间交流切磋,寻求“抱团取暖”、“过冬”的对策,抵御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两年间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整体非但没有大起大落,而且保持了稳健增长。探讨个人与企业,企业与国家与社会的关乎物质利益及精神文明的文化,鲜明地体现包容文化的特征,进而形成以人为本、以企业效益为重、以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以“科教兴国,贡献中华”为目标的创业文化,育教创业者和每个员工;国家的利益来自企业的效益,企业的效益来自员工的创造,个人的富裕来自国家的富强。中关村由民营科技开启的创业文化,所诠释这种义利兼顾,个体与国家共济的包含文化在过去、现在、未来都十分必要。
 
(四)
 
在谱写中关村改革与科技创业华章过程中有三股力量群体交互推动。这是中关村创业文化的重要特质。首先是科技创业型的改革家群体。他们以百折不回的勇气,率先擂响了民营科技的战鼓,撞击了市场经济大门,并在其中锻造成风姿夺彩的一代改革家创业家。这个过程也是探索改革发端,逐步汇入主流的历史过程;记载着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知识分子在改革大潮中激流勇进,担负中华民族振兴伟大使命的过程,进而引发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知识报国”、“科技报国”的伟大创举,在积淀科学民主、领异标新的中关村沃土上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创业力量。站在历史的高台上,透过改革的风云,回看第一代科技创业者的实践过程,他们创造的中关村价值资源体系足以穿越历史时空,影响当代,庇荫后世,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关村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是一代接一代科技创业者投身到科技产业不断开拓的结果,不是凭个人的热情冲动,更不是什么某个“中子流的撞击”,中关村科技创业史不是个别人所能篡改的,它是爱国知识分子思想解放和不断求索的体现。
 
二是理解改革精义、开明通达的领导者群体。在那个如火如炽创业的年代,政府“公仆”与创业者相濡以沫、荣辱与共奠定基业。北京市领导、海淀区政府贤达领导,以他们的睿智和对改革开放的通悟,与科技创业者心相通、意相随,风雨同舟、患难真情。甘为中关村创业遮风挡雨,心为民所想,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促进政府思维观念的转变,为科技创业家显身手树功业搭建平台。
 
三是择善从流的舆论理论群体。包括哲学家、经济学家、理论工作者、新闻舆论工作者在内的这一群体。一方面不断研究、总结、升华创业实践,建树创业创新理论。另一方面,不断地宣传造势,为科技创业者与中关村创业鸣锣开道。争取政府支持,社会包容,帮助改善生态创业发展环境。
 
(五)
 
今天在中关村人们看到的是一支以自主创新为主体的万紫千红结队而来的科技产业大军。历史的过程及组成这一过程的要素可以告慰先驱者,启迪后来人。1980年中关村出现了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仅有几名科技人员;1983年11家,1985年90家;1987年148家,到2009年中关村已发展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企业数量已达2.08万家,从业人员98万人,技工贸总收入、增加值、上缴税金、实现利润和创汇分别达到8795亿元、1537亿元、326亿元、748亿元和155亿美元。以中关村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北京地区GDP近五分之一。诚然当前中关村创业文化尚有一些难题亟待破解。如中关村地区企业林立,近2万家企业,做强做大的较少,与深圳、长三角一此地区企业相比,规模大企业缺少;中关村智力密集人才济济潜力智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一些潜质的科技成果不能迅速转化;当今青年创业者缺乏老一代创业者的无私奉献牺牲精神,较多关注趋功近利;中关村得天独厚的政策环境与预期效果有较大差距;高端创业创新人才一方面流失,一方面却在称人才缺乏,需要大力引进……
 
30年回顾,30年展望。感激那个年代,积淀了中关村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感激那个年代,官民同心、产学研共济、和谐共生。深思当年原生态创业的每一步艰辛,以启迪今人和后人。我们由衷地对披荆斩棘、千淘万漉始到金的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所建树的举世奇功所敬仰,谨向他们致敬。他们是足踏在中关村创业沃土上的辛勤耕耘者,更是中关村创业文化的脊梁。历史丰碑将他们铭记。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科技、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也与上世纪80年代有天壤之别,因此需要创新发展。但中关村创业文化也需要传承。特别是对刚刚踏入社会就梦想一蹴而就成功创业的年青一代尤为重要。
 
中关村创业精神、创业文化,其蕴涵的回报奉献的主导价值观,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弥足珍贵的财富。科技创业者们的奋斗史、中关村改革发展史为人们和社会提供一个重大的命题与思考空间:或许堪比物质财富的是精神财富及理论实践价值。精神财富集中体现在创业文化力和道德力上。德治方兴,失德必损。作为开领创业先河的第一代科技创业家、改革者群体更讲求懿行德品,厚德载物创造未来,这不啻成为当今时代、下一个30年,或更久远年代的后来者价值取向之必然。
 
(彭树堂: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北京创新科技研究所所长,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监事长)
 
《科学时报》 (2010-11-13 A2 社区)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