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学林点将录》,胡文辉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定价:68.00元
□李寅初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梅贻琦在1931年就职清华大学校长时说的话。如今这句话常常被我们用来批评高校建设只顾硬件不重教学、师资的毛病,可谓众人皆知,耳熟能详。梅贻琦的话在我读胡文辉的新著《现代学林点将录》之时,看他评点的那一个个光辉灿烂的名字,想到今日大师之稀缺现状,不由一阵伤感涌上心头。
胡文辉的《现代学林点将录》是一部颇为有趣的书。这部书借鉴了《水浒传》中梁山泊108将论星属、排座次的方式,盘点了晚近以来学林中的诸多大师级人物,如章太炎、胡适、钱穆、季羡林、启功、唐德刚等等,并且兼顾了海外卓有成就的汉学家。 “点将”从形式上看颇有游戏的味道,但作者的所下的功夫却绝非可等闲视之。这是一项非常难的工作,不仅要对所点之将生平大事了如指掌,更要对其学术成就、局限乃至缺失都能持公允之论。从《现代学林点将录》这本书看,胡文辉做到了这一点。在体例上,作者以人为纲,每次点将,首先评论具体人物的学术成就和地位,然后辅以轶事逸闻,知人论世,最后再附以作者的绝句一首,不拘一格,以留余味。作者下笔非常慎重,一字一句皆有来历,篇末所附的注释往往比正文还长。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严格秉持了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比如,对最近几年颇有过度美化之嫌的季羡林先生,作者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季氏晚年地位尊隆,发言作文太易,而不知藏拙,以考据家的素养侈谈义理问题,鼓吹‘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世纪’、‘只有东方文化能拯救人类’,中西文化的关系是轮流坐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虚骄肤浅,较之梁漱溟式的文化观犹等而下之。论其言,即鲁迅所谓‘专门家的话多悖’;论其行,则近乎周作人所谓‘老人的胡闹’矣。”这段批评不可谓不严厉,没有丝毫为尊者讳之,可谓不刊之论。
此书在我看来仍有二处“遗憾”。一是书名中“现代学林”四字颇有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纵论天下豪杰的气势,但现代学术分门别类,举凡政治、社会、法学等等,难以一一道尽,各有胜场,该书限于篇幅、体例,所点之将却是以古典文史之学为重,似乎颇有名不副实之感;另一个“遗憾”是作者所点之将让读者有意犹未尽之感,比如经济学里点了张五常的将,却未点杨小凯,舍小凯而取五常,不知何故。后者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上的成就举世瞩目,如不是英年早逝,获诺贝尔奖的可能性相当之大,历史学家里未点郭廷以也有可商榷之处。当然这两处“遗憾”,最根本的缘由可能是因为作者的“点将”有自己的标准,而读者各异,众口难调吧,这些,胡文辉在书中曾有所交待,但我仍难免有非分之想,这也许就是不是遗憾的遗憾吧。
读毕此书,我想到了我少年时候读《封神演义》至结尾时的情节:姜子牙沐浴更衣,绕台三匝,然后登台评点各路豪杰的前世今生,何去何从。《现代学林点将录》也让我有了这种感触,对于年轻的一辈来说,章太炎、胡适、钱穆这些名字都不亚于“神”,所以说,这是一部点将录,也未尝不是一部封神榜。不过对我来说,最大的感触却是,看着这些灿若星河的大师,为什么在那些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里,我们反而拥有他们,而今天,我们有了高楼,有了安宁,他们却到哪里去了呢?
《科学时报》 (2010-11-04 B3 社科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