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码宇宙——新信息科学看天地万物》,[美]查尔斯·赛费著,隋竹梅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定价:26.00元
□星河
自幼就有一种图书崇拜,即便在自己也写书多年之后仍是如此。从不肯在书上乱写乱画,假如不考虑自然磨损,我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都能当新的卖。但在数年之前,我却自破其戒。
那是在阅读英国科幻大师A.C.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之后。当时我一气呵成,甚至目光已追不上思维的速度。在那个晴朗的下午,我着了魔一样地读着,读着,直到最后一行。然后就觉得脑子有点满,又好像有点空,这么多内容突然挤进我的脑海,显然有点接受不过来。看完后我不知道应该表达什么,也没人能与我交流,但我总觉得必须做点什么,于是提笔在篇末写下了一行大字:“伟大的作品!”
之所以如此啰唆地回味往事,只是为了说明:在阅读《解码宇宙——新信息科学看天地万物》这部书时,我再次陷入这种奇特的感觉。
《解码宇宙》原文“Decoding the Universe”,译为“解码宇宙”应该算是贴切,毕竟它是从密码开始讲起,而这又是我的最爱之一。
我对各类领域的涉猎还算广博,所以在通览此书时,往往能遇到不少熟悉的知识。这样的好处在于更容易领会作者意图,而坏处则是会觉得该书只是一些陈旧资料的堆积。(确实有这种书!)但在阅读《解码宇宙》时,从那些熟悉的资料中,我却看到了更为深入的解释;甚至在某些熟知的结论背后,还发现了更为原始的论据。因为书中曾用大量篇幅介绍相对论与量子理论,所以我一度以为所谓“信息”的概念只是引子,而这是一部介绍所有近代科学的图书;直到读过一半,我才真正认识到作者早已宣称的事实:这是一本讲述信息与宇宙的书。
在经典物理科普中,总是将相对论与量子理论视为20世纪的两场物理革命,同时对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的争论乐此不疲。但在阅读本书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一些更为深刻的东西——我第一次感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尽管看起来极具革命性,但事实上却是对经典物理最后一次无助的维护;因为自此之后,量子理论就开始彻底颠覆一切了。
而对于这种颠覆的意义,以前我也仅仅认为是对因果律的伤害。但直到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
在《解码宇宙》中,压倒经典物理法则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黑洞。有关黑洞的知识,幸而我曾多次聆听北京师范大学赵铮教授的讲座,所以还能顺畅地予以接受。毋庸置疑,赵铮教授曾为我们展示出一幅有关黑洞的壮丽宇宙图景;然而本书的作者却走得更远,他通过黑洞所引出的“平行宇宙”(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一概念的半定量解释),彻底否定了我们以往的经典宇宙观。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因为作者接着又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按照他的说法,这种解释显然比前一种乐观。但在我看来,这无疑是在原本已漆黑一片的宇宙理论的天空上,又刷下了一层浓浓的重墨。
忍不住引几段原文——
这就是信息定律的最终嘲弄。
科学家正在利用信息论方法,开始找出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然而,与此同时,信息论的那些方法又揭示了我们的最终命运。我们将会死亡,我们对这些问题所掌握的一切答案——我们的文明所获得的一切信息,也将会消失。生命必定会终止。与此同时,一切意识,一切了解宇宙的能力,也都随之终止。
利用信息,我们可能找到最终答案,然而那些答案却因信息定律,将会一文不值。
假如出于功利色彩,我可以罗列出数条本人阅读此书的好处:与我正在创作的黑洞科幻中篇有关;与我即将创作的宇宙科幻长篇有关;等等。但最为重要的,还是让我再次获得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对宇宙本质探求的满足感。不过对于其他读者来说,让我只用寥寥数语,却实在无法概述这部优秀科普之一二。
总之,阅读《解码宇宙》还是让我的大脑受到强大的压迫。老实说,在阅读后半部时我几乎就是在生吞活剥,很多东西竟暂时难以理解;可当时的感觉却如在阅读侦探小说一般沉迷,迫切地想要知道最后的结局与答案。
据说爱伦坡是侦探小说的鼻祖,据说他开创了侦探小说的五种模式,据说这五种模式至今仍被沿用而从无突破。而我在阅读此书之后,却极其悲哀地发现其结局恰恰落入了第五种模式——罪犯就是侦探本人。
把上面的话引完,《解码宇宙》的作者在本书的结尾写了这样一句话——
这条很可能是彻底揭示关于宇宙最黑暗秘密的珍贵信息,却孕育了它自身毁灭的萌芽。
《科学时报》 (2010-11-04 B2 科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