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同旭等 来源:《环境科学与技术》 发布时间:2023/1/25 14:29:51
选择字号:
新研究揭示胞外电子传递的新机制

 

期刊封面。研究团队 供图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刘同旭团队对电子穿梭体介导的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机制进行研究,揭示了脂溶性电子穿梭体可直接渗入细胞膜与周质蛋白反应完成胞外电子传递的新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并被选为当期封面文章。

电子穿梭体可显著加速胞外电子传递,但此前人们对于电子穿梭途径的认识并不全面。本项目研究发现,亲脂性吩噁嗪穿梭体——刃天青——可通过一条全新的途径介导希瓦氏菌的胞外电子传递,并验证了亲脂性吩嗪也具有相似的特征。

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刃天青可显著增强希瓦氏菌MR-1的胞外电子传递强度,增加生物膜的形成,并聚集沉积于生物膜周边。转录结果表明,在含有刃天青的处理中,mtrCAB和omcA等外膜细胞色素c的表达量全部显著下调,意味着微生物对外膜Mtr蛋白的依赖降低;而如果将外膜细胞色素c敲除,突变株ΔmtrA/omcA/mtrC在刃天青的介导下仍然能产生与野生型强度相似的电流,进一步证明了刃天青可替代外膜细胞色素c的作用,无需外膜细胞色素c参与。

进而,研究人员通过同时敲除周质空间的fccA和cctA基因,以及内膜的cymA基因,发现生物电流会受到较强的抑制,仅剩4-6 μA·cm-2,证实了周质空间的FccA和CctA是其胞外电子传递的关键反应位点。最后,利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刃天青还原动力学、细胞色素c原位漫透射光谱等方法,进一步确证了刃天青绕过外膜Mtr蛋白传递电子具有高的反应效率。

该研究证实了低分子量、亲脂性强的电子受体,如吩噁嗪、吩嗪等具有与周质蛋白和细胞内膜蛋白直接反应介导胞外电子传递的能力。由于自然界中大多数微生物不具有外膜细胞色素c,渗入型电子穿梭的方式可能具有广泛性,这项发现可为理解自然界电子穿梭体的作用方式以及穿梭体的工程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来源: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est.2c07862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